习近平的黄河情怀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题目:* * * *的黄河情怀。
新华社记者
黄河落东海,万里写在心头。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穿越崇山峻岭、峡谷、江河,在中国奔流5400多公里,哺育了千千成千上万的华夏儿女,滋养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 * * * *关注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的九个省区,我所能看到的,停止思考的,都是我对母亲河未来的预见。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文字振聋发聩,感情真挚,九条黄河激荡出更加雄浑的新时代交响曲。
治理大江——“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钱球河治理”展厅。
在一张历史黄河改道图前,* * * * * *盯了半天。
溢出区北至天津,南至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摇曳的流线像鞭子一样,给人民带来苦难。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之河,也是一条桀骜不驯的苦难之河。
曾几何时,黄河“淤、定、动”,“三年决口两次,百年改道一次”。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里,黄河下游泛滥1500多次,改道26次。
“黄河太平,天下太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思考了几千年,* * *对治黄和治国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祈求黄河的安澜。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把治理黄河的重任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已有70余年处于汛期,24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洪水,创造了“地上悬河”的奇迹。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断的惨痛局面。”* * * * *说道。
来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 * *沿着黄河岸边走走,看看周围的环境。
从栏杆望去,天高林密,鸟语花香。* * *心中,谋划着黄河安澜的宏伟蓝图。
五害中,水是最大的。深知治水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 * * *曾指出:“在我们中华文明史的五千年中,有的地方繁荣昌盛,几经衰落。历史上很多大起大落都是接连发生的。要想太平盛世,就要善于治水。”
黄河无疑是治水的重中之重。
“国庆前夕大家都很忙。不管多忙,都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黄河问题,党对这个问题很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第二天,* * * * *就明确表示。
“我们都称黄河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伟大大计。”* * *的话充分说明了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虽然多年来黄河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仍然像一把利剑一样悬在你的头上,你不能放松警惕。”
带着这样的紧迫感,* * * * *多次到黄河边视察灾情。
山东东营是黄河口。2021年10月20日,* * * * *来到这里。当时黄河秋汛已经回归主航道,但从主航道到码头绿化带10多米的“越界”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一下车,* *就问前段时间水位最高的时候水位线在哪里。
“这是10月8日海滩被淹时的水位线。”码头上,黄河口管理局的负责人举着展板,一个个向* * *汇报。
码头风高浪急。* * *伸手帮忙扶住晃动的展板,仔细查看,不时打断提问。
听到黄河秋汛“有惊无险”,没有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 * *点头表示肯定。
“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都到了,心里也踏实了。”* * * * *说道。
两天后,在座谈会上,* * *和负责治理黄河的同志谈了治理黄河的最初使命:把黄河搞好。“这也是毛主席的夙愿。”“现在我们会继续做下去。”
“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再接再厉,坚定不移地做好各项工作。”* * *语重心长地说。
黄河下游有一片广阔的“滩区”。主航道与防洪大堤之间的滩区是黄河泄洪、滞洪和泥沙淤积的重要区域,也是滩区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场所。
“党的十八大后,我一直关注黄河滩区的搬迁问题。全面开展搬迁安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 * *遇到了他一直牵挂的黄河滩上的人。
“三年攒钱,三年搭平台,三年盖房子,三年还清账”曾经是滩区百姓住房困难的真实写照。如今,在杨庙社区,一排排楼房与道路整齐交织,现代便民服务设施齐全,印证了昔日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河大坝上,听历史,看变迁;在老人餐厅,掀锅盖是常事;居民家中,询问变化,倾听人们的声音...一路上走着,他们问,* * *他们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很高兴."
“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它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审视哪些事情需要做好,哪些事情需要快速完成。治理好黄河是大事之一。”
这是党对人民的承诺,也是领导人对人民的深情。
在2022年到来之际,* * * * * *发表新年贺词。他说:“这几年,我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九省。无论是黄河、长江的‘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雄伟壮观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说明,人定不负青山,青山不负有心人。”
温暖的话语是有力的,鼓舞人心的。
一条大河之美——“共护共促大治理”
“我曾经说过长江有病,而且不是很有病。今天我想说,黄河向来体弱多病,洪水频发。”* * * * *关心母亲河的“健康”。
黄河病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
在我国主要江河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的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进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高。
生态问题考验历史视角。* * * * *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了基调——“共同做好大保护,共同推进大治理”。
【/h/】把脉整体,系统处方。协调上下游、干支流和左右岸,* * *要求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上游要着力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中游地区应重视水土保持和污染控制;下游应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2016年8月,* * * * *考察青海。从北京出发,飞机一路向西,穿过华北平原,穿过太行山,穿过黄土高原,到达青藏高原。
舷窗外,黄河水一路奔腾。两岸复杂多变的地形告诉人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难度绝非寻常。
青海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每年从这里输出的净水约占整个黄河流域的一半。在* * * *的心目中,青海的生态就像水晶一样珍贵脆弱。
了解察尔汗盐湖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在清洁能源企业,考察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人们通过远程视频观察到了黄河源头的鄂陵湖-扎陵湖的实时监测情况...考察期间,* * *对青海的生态保护十分关心。
***明确要求:“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在一次论坛上,提到了“中华水塔”的保护,* * *提出:你要想想这里的GDP重要还是绿水青山重要?作为水源涵养区,它承担着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任务,而不是靠一些GDP自己决定建厂开矿谋生。
从上游的“中华水塔”三江源,到中游的“华北水塔”秦岭,是一段从山到水的旅程,* * *是“国之最”。
“你们是华北水塔,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区,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2020年5月,* * *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了这一点。
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孕育了灿烂的三晋文化。由于流域内的过度开发,汾河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 * * * *要求:“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山西的这条母亲河富起来、水质好起来、景色美起来。”
这次来山西,* * *专程去汾河畔看了看。
当地同志反映,太原市采取汾河、九河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等措施,汾河水质逐步改善,河两岸绿化带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
***频频点头:“变化真大!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三面环山,一水之隔’的美誉,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成为现实。”
“要切实保护和治理好汾河,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 *强调地方领导干部。
从汾河向北望入黄河,黄河劈开晋陕峡谷,两岸黄土高原不断起伏,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现在,绿色笼罩着这片黄色的土地。
2022年秋天,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苹果园一片丰收景象。
* * * * *走进果园,与老乡亲切交流,摘下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延安曾经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随着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治理水土流失措施的不断推进,昔日的沟壑沟壑变成了成荫的树木和森林。
***曾经在陕北插队,回忆知青的岁月,他说,以前陕北的村民修梯田,种庄稼,背对着天的黄土,拿着老锄头干活,很辛苦。现在退耕还林,山坡上种苹果,村民有工作有稳定收入,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有医保,生活越来越好。
做吧。从三江源到渤海之滨,* * * * * *满满都是牵挂。
2021年10月,黄河口,* * *沿着木栈道走进湿地深处,实地观察这片动植物的天堂——秋天,海风习习,芦苇摇曳,几只鸿雁和斑头雁生活在水中的一片小洲上。
据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湿退滩,推进湿地修复,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是东方白鹳的故乡,是中国黑嘴鸥的繁殖地。从去年开始,新发现了火烈鸟、白鹈鹕和琵鹭。”
“来这里的游客多吗?”* * *问吧。
“游客人数上限是每年60万,我们限制了每天的游客人数上限。”当地负责人回答。
***规劝:“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
如今,中国首个陆海一体的国家公园正在这里创建,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正在推进,大美湿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任何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情都不能做。”* * *的要求震耳欲聋。
上游保护,中游管理,下游恢复。在* * * * *的指引下,各地以保护为红线,“治”黄河,母亲河逐渐恢复生机。
一条大河的钥匙——“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中上游七省是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相比有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内生动力不足……”
【/h/】面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 * * *曾经做过这样深刻的分析。
先发展还是先保护?控制供给还是需求?求土地还是求流域?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万里的思维和眼光,去面对黄河流域更多的矛盾和纠葛。
从三江源到入海口,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 * * * *一路调研思考,一路解决问题定调。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厘清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山西运城黄河北岸。多彩盐湖见证“运盐之城”的产业转型。
2023年5月16日,运城盐湖旁,摊位上摆着白色的河东盐。* * * * * *结合展板、展品听取相关信息介绍,实地观察盐湖风光。
运城有着4600多年的采盐历史和70年的无机盐开发历史,因盐而兴,但也因长期的资源依赖,面临着过度开采、产业过时、污染加重的困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运城面临转型机遇。
盐归湖,鸟笼换鸟!
2020年起,盐湖保护区内停止一切工业生产,盐湖开始从矿区、工业区向生态保护区、旅游打卡地转变。
与此同时,运城加快培育壮大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建材、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
* * * * *指明了沿黄省区的发展方向:黄河流域各省区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规划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平衡供需关系。
河南南阳横跨黄河、长江、淮河,是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的“水龙头”和“总开关”所在地。
“我一直想来这个地方。”2021年5月13日,中线一期工程负责人。* * * * *关切地站在船头。“我一直在关注南水北调的建设,关注这个地方的运行,关注这里的移民工作。这次来看一看,我很开心。”
水,生命之源,是生产所必需的。而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分布极不均匀,夏旱冬旱,北方缺南丰。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 * *指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国内顺畅循环,促进南北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总之,把水资源放在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只有长江的7%,却承担着12%的人口、17%的耕地和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
* * * * *语气坚定:坚持以水为城、地、人、产之本。
这是一场深度节水治水的攻坚战:实施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畜牧业和渔业节水,加强再生水利用,推广雨水利用...
这是一个严格的刚性约束: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分区控制制度,在严重缺水地区限制城市开发、高耗水项目建设和大规模植树造林规模,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取水总量控制制度...
整个黄河流域都行动起来了,“有多少汤就做多少包子”这个朴素的道理深入人心。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宁夏平原得益于黄河灌溉,自古有“江南”之称。
2020年6月9日,银川市贺兰县鱼道空乡村生态观光园,* * * *登上观景塔俯瞰全园;沿着田埂走进水田,与正在劳作的村民亲切交谈;舀起鱼苗和蟹苗,放入田边的水渠中...
这里,* * *强调要注意解决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高附加值养殖业,保护黄河水资源。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那次宁夏之行,* * *对宁夏提出了殷切期望。
勇往直前,既是对敢于冒险尝试的鼓励,也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定位。
要求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创造更多生态产品”,责成河套灌区、魏奋平原等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责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站在全局的高度,* * * * * *准确谋划沿黄各省发展定位,引导沿黄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规划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开运河的人,会被千古铭记,被历史铭记!”
【/h/】2023年6月6日,* * * *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又一个靠近黄河的农业重地,在河套灌区水情监测中心沙盘前驻足良久。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水利建设,在河套平原上刻下了像人血一样蔓延的七级灌排体系,总长6.4万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的一倍半。
***惊叹于这个灌溉系统:“它将作为百年基业、千年基业留在未来。”
第二天,* * * *听取了呼和浩特市地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情况介绍。
“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 *问吧。
当地负责能源产业发展的同志汇报:“预计到2025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将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送出的电力翻两番以上。”
* * * * *劝诫道:“内蒙古的能源工业长期以煤炭为主。但是行业太单一,多元化发展才是方向。能源建设不能只依靠传统产业。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建设绿色中国。”
从眼前的灌溉渠,可以看到千年的传承;从新能源产业看到绿色中国的前景,* * * * * *关心现在的黄河,也描绘流域的未来。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天建成的。”处理好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 * * * *谆谆告诫——
“保持历史的耐心和战略的定力,不一定要在我的精神境界和成功上有我的历史担当。要谋划长远,做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项一项干下去,让黄河造福人民。”
大江之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22年1月26日,腊月二十四,汾河两岸白雪皑皑。沿着蜿蜒的道路,* * * * *冒着大雪在霍州市石庄乡凤南苑村看望群众。
皑皑白雪衬着火红的窗花、春联、灯笼,让小山村更加祥和喜庆,充满了年味。
***走进村民石的家。桌上摆着白面、红枣、红豆、黑豆,一家人正在做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霍州年糕。
“Xi爷爷,请放一个吧。”石的小孙女让* * *在馒头上点个红枣,* * *欣然同意。
“你这边是吕梁山,旁边是黄河,然后是陕西。我插队的延川县离这里不远,地形也是这样的丘陵沟壑。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孕育了我们中华文明。”回首山西往事,* * *思绪穿越岁月。
黄河塑造了古老的文明。
水脉系血管与脉络。漫长的黄河冲刷着黄土地,哺育着炎黄子孙,用黄色的底色打动着中华民族。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 *指出“千百年来,黄河与长江共同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致信祝贺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仰韶文化的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 *强调“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 *明确指出要“建设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具有民族特色、世界兼容的文化名片...
斯里兰卡的繁华,传承,辉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 * *话有深意。
“早上是汤,中午是糠,晚上是碗里的月亮。”
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个小山沟。村里老一辈的人都有吃不饱的记忆。
从20世纪50年代的“山光秃秃,年年闹饥荒”到今天的“山上盖梯田,坡上长满青草”,旧貌新颜形成鲜明对比。
2021年9月,* * * * *来到这里调研,深情地说:“我在延川插队的时候听到了高西沟这个名字,当时是陕北的大寨村。你看看你的梯田,都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难得的是做了半个多世纪。”
老秦,好久不见。黄河流域的层层梯田,是一代又一代恶劣环境的雕塑,埋下希望,播种汗水,收获丰饶。
黄河提炼民族精神。
***曾动情地说:“龚宇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斗争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将继续战斗。”
正是因为黄河的恩赐,我们才有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正是因为有了桀骜不驯的黄河,我们的文化基因才有了更顽强的品质,更超凡的智慧,更鲜明的特色。
参观九曲黄河最后一弯所在的兰考县,* *前往坐落在老黄河沙丘上的焦同志纪念馆,宣告焦精神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黄河以西15公里的晋绥边区参观革命纪念馆,* * *感慨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锻造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当今时代,继续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到京津冀、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山西,* *强调要弘扬“右玉精神”:“多做功在当代、利在长远、利在千秋”;
……
在* * * *的心中,黄河早已与中华民族的苦难和辉煌交织在一起,锤炼着炎黄子孙的韧性、力量和精神,也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源泉。
黄河涌动着复兴的希望。
几千年前“雨荷古道”流经的河南安阳。2022年10月28日,* * * * *来到安阳市西北郊殷墟遗址。看看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看看车马坑展厅的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 * *感受:“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能够真正证明我们的悠久历史”。
历经风雨,历经沧桑。受历史启迪,向世界展示自信,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获得新生。
2023年5月18日,陕西Xi大唐芙蓉园,* * *夫妇与各位嘉宾一起观看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豪放的秦腔《梦回长安》与世界高亢的民歌《黄河九十九弯》遥相呼应,唤起汉风唐韵的中国记忆,展现新丝绸之路、盛世中华的恢弘大气。
大中华风光,浩瀚丝路,长歌。这是一个开放、和谐、进取、充满活力的时代的注脚,这是故国新生、继往开来的文化魅力。
易乘风去,龙空万里,俯视山河。
* * * * * *的话令人震惊——
“江河之所以能破崖而出,夺取隘口,是因为积蓄了浩瀚无垠的巨大力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黄河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河床上奔流而下,奔向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之路!(记者张晓松、林晖、高敬、徐壮、齐琦、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