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近20年覆盖7000万人,作为养老“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为何进展缓慢?
界面新闻记者|吕文琪
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三支柱建设中的第二支柱,自2004年出台以来,其覆盖面与第一支柱相比仍有待提高。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已达138709家,从业人员超过3102万人,累计基金规模达到31159亿元,投资资产净值30902.31亿元。
目前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人数已经超过7000万,离第一支柱还很远。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勇日前在“践行企业雇主责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讨会上表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仅仅依靠现收现付或完全积累是无法实现养老制度的全覆盖、充足和可持续的。
同时,在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逐年下降的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企业年金提高退休收入替代率。据WTW研究,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根据不同收入水平在20%-55%之间;企业年金可以为员工提高10%-20%的替代率。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养老金替代率应不低于70%。
为什么企业年金发展缓慢?有资深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养老金制度的构建者和实际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很远的观念距离,社会的焦虑氛围也对养老金储蓄产生了负面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对未来有一种焦虑。他们更多考虑的是现在的就业和收入,而不是未来。另外,在养老保障方面,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构建的制度也会导致人们认为养老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年金是自愿的,提供企业年金的企业不多,导致年轻人参与第二支柱的比例很低。”
企业年金的建立也不容易。不仅需要员工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完善的投资体系,给员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养老金增值。
2006年,联想集团在中国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并获得了原劳动和社会事务部的批准。平安养老保险是联想集团企业年金计划的受托人。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高岚在研讨会上坦言,自2006年建立年金计划以来,企业年金在落地过程中充满了挑战。面对高成本的压力,企业不断与员工沟通,降低准入门槛,加速权益归属,鼓励更多员工加入。
为了更好地服务员工,实现企业年金员工自主选择投资,平安养老保险董事长甘为民介绍了平安的举措。他表示,平安养老保险在充分调研联想人员结构的基础上,设置了不同风险特征的投资组合,满足员工多元化需求;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组合,建立差异化的业绩比较基准和长期投资评估机制,确保计划投资运作的长期稳定性。"
从社会宏观角度,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要让更多人参与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减少过度焦虑。更重要的是,个人、企业和国家都需要参与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董克勇认为,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深度参与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是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企业更高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一方面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丰富员工福利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惠及劳动者,帮助本企业职工应对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波动的风险,增强退休职工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甘为民表示,当前,企业年金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提高企业年金覆盖面”。同时,国家将继续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将为企业年金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