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五提“保险”: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进建立长护险制度
【/h/]界面新闻记者|吕
【/h/]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 * *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报告中,“保险”出现的频率高达5次,涉及养老、医疗和农业三大领域。
【/h/]具体来说,它包括:
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h/]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全国实行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h/]2022年4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同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随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并公布了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名单,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个先行城市(地区)。
【/h/]试点数据显示,2023年养老金个人账户开立5000万个,2022年参保人数达到全国纳税人的76.8%。然而,目前存款人数仅占账户持有人的22%,人均存款金额仅为2000元左右,远低于个人养老金账户1.2万元的上限。投资者人数仅占存款人的62%,实际投资者人数仅为682万。
【/h/]个人养老金制度为何遭遇“开户热、投资冷”?
【/h/]根据界面新闻此前的调查,尽管养老产品种类繁多,但消费者在选择时难免会出现“两眼一抹黑”的情况。同时,投资市场的波动也打击了消费者的热情。采访中,界面新闻还发现,作为个人养老的主要入口,部分理财经理对个人养老产品并不熟悉,无法给出有效的购买建议。
【/h/]中国太平洋保险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艳芳认为,尽管年轻人,尤其是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占开户总数的30%,但他们都对参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存款和投资的配置感到担忧。除了年轻人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缺乏了解外,还存在缺乏养老储蓄观念、缺乏风险意识,以及对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的怀疑。
【/h/]对此,周艳芳建议,加强个人养老金宣传,普及养老理财知识,提升年轻人参与积极性;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差异化设计,引导长期参与;差异化设计适合年轻人的产品,增强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和灵活性;优化服务流程,降低个人养老金选择门槛。
【/h/]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盛骏对界面新闻表示,与第一、第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具有分散化、独立性和精算中性等制度属性,理论上可以覆盖所有人群。
【/h/]朱建议未来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财税政策。例如,投资收益在收到时进行免税扣除;同时,及时提高税收优惠的支付金额,并建立与扣除金额指数化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此外,可以考虑直接财政补贴,鼓励低收入群体参与。
【h/]长期保险制度大有可为
【/h/]自2016年以来,我国率先在49个试点城市推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截至2023年12月,长期护理保险覆盖约1.7亿人,通过失能等级评定并享受待遇人数超过200万人,支出基金约650亿元,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h/]近年来,为丰富保险产品供给,加快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人身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责任切换业务试点的通知》,于2023年5月1日启动人身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责任切换业务试点。
【/h/]具体来说,有两种转换方法。保单贴现法适用于已进入护理状态的被保险人,通过对保险金进行贴现的方式将发生身故等保险责任时才能赔付的保险金提前支付给被保险人。精算等值法,适用于尚未进入护理状态的被保险人,将寿险保单的部分保险责任转换为长期护理给付责任,为被保险人提供未来可能的长期护理保障。
【/h/]长期护理保险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利率下降时期保险业的下一个增长突破口。2022年,中国保险业协会与Swiss Re瑞士再保险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商业护理保险发展机遇——中国城镇地区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研究》预测,2040年中国城镇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将达到近6.6万亿元,约为目前的5倍。
【/h/]创必成集团CEO、中山大学金融系硕士生导师孙詹鸣向界面新闻指出,“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90后群体需要长期照顾,可能是10-15年。”
【/h/]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手段,保险可以从化解长寿风险中找到增长点,而死亡差异正是保险业应该想方设法通过产品创新来拓展的。“如果将以前利率的长期承诺变成长期保护条款,假设平均护理时间为10-15年,但保险公司定价为18年,则可以产生空的利润,而这部分空与利率无关。这不仅解决了客户在长寿时代可能遇到的问题,还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利润。这是死亡可以创新的地方。”
【/h/]PICC P&C保险公司前总经理石慧表示,未来对护理保险的需求很大,但挑战在于服务方专业能力的建立。目前,中国的医疗体系自成体系,保险很难培养其专业能力。未来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医疗护理的养老机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h/]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指出,长期保险的评价体系和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他建议完善评价体系,总结各地试点经验,探索形成国家层面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和专业独立评价机制。在服务体系上,对失能老年人基本生活护理项目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项目内容进行全方面统一,并形成服务清单。此外,要完善监督制度,对发现的违规行为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