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强国行|金融为笔绘生态画卷 绿色金融展现蓬勃生命力
【/h/]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记者王贝贝)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的质量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银行是绿色投融资的主力军,也是持续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h/]* *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写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文章。对此,银行业应积极厚植生态本底,着力写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布局,以金融为笔绘就绿色色彩,为可持续发展增添绿色动力。
【/h/]走向绿色,绿色贷款余额快速增长。
【/h/]中国工商银行升级绿色金融品牌。截至2023年末,金融监管总局绿色贷款近5.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近1.4万亿元;农行完善绿色金融供给。截至2023年末,绿色信贷余额4.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1%。截至2023年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6378.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46%;广发银行2023年末绿色信贷余额1543.67亿元,较年初增长65.43%;光大银行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3137.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44%...翻看近期发布的2023年年报可以看到,随着经济转型升级,银行业正在“绿色化”,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赛道。
【/h/]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3.7万亿元,单季增量创历史新高。其中,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贷款分别为11.21万亿元和11.34万亿元,占绿色贷款总额的66.5%。
【/h/]安永近日发布《2023年中国上市银行回顾及未来展望》显示,49家上市银行披露2023年绿色贷款情况,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合计228.931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40.29%,明显快于贷款整体增速。
【/h/]在绿色信贷大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银行业绿色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多家银行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治理结构,推进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建设,如设立绿色分行、碳中和分行、绿色示范分行等。
【/h/]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是国内最早探索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将发展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与全行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协同“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服务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典型样本。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6.14%,其中人民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8090.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99%。获得支持的绿色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952万吨、二氧化碳2292万吨、水1055万吨。
【/h/]从“绿”到“金”的绿色金融产品线逐步丰富。
【/h/]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绿色信贷产品外,银行业更加注重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和新实践。对接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完善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探索产业基金、绿色债券、投贷联动等业务模式,进一步深化实体经济与绿色金融良性互动。
【/h/]如今,随着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壮大,绿色债券已成为绿色金融体系的第二大载体。上市银行专注于绿色债券的发行、承销和投资,在债券端积极支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发行802只绿色债券,发行金额11180.5亿元。
【/h/]其中,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在境外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99亿美元,在境内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800亿元人民币。光大银行积极承销绿色债券,支持环保低碳企业直接融资,帮助14家市场主体发行21只绿色债券,累计承销81.28亿元,撬动企业直接融资369.6亿元,投向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发电、绿色畜牧业等领域。
【/h/]为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不少银行加快了其他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邮储银行先后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可持续发展联动+数字人民币”贷款、just转型贷款等全国首批产品,有序推进环境信息非强制披露企业碳核算,在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完善风险管理、规范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h/]平安银行探索“三创一稳”绿色金融新路径,联合平安资管发起新能源私募股权基金首个夹层股权项目,向某省属国企集团新能源子公司注资50亿元,为企业实现战略性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h/]作为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Xi安银行持续助力区域经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与AVIC基金联合推出西部首只ESG主题公募债券投资基金,支持符合ESG理念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债券融资。
【/h/]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易欣表示:“随着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增加,实体经济和产业正变得越来越绿色。一是推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业等六大绿色产业发展;然后,通过更丰富的金融产品,银行将推动高耗能行业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并帮助高排放企业实现源头低碳转型发展,产生‘减碳’和后端‘活性炭’。”
【/h/]Growing green未来将拓展更多创新场景。
【/h/]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日趋成熟,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经济进入新阶段,更加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h/]在此背景下,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做好绿色金融工作,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5月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做好银行业保险业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为金融机构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指明了方向。
【/h/]产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利华表示,从内容上看,两部《指导意见》提出聚焦“双碳”目标和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和落实了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形成了我国下一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指引。此外,它还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方向。例如,加大对重点领域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将绿色金融业务拓展至过渡性金融,并开设相应的空碳金融专用房。
【/h/]钱利华表示,《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预计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及其指数挂钩的金融产品的空空间将被打开。“长期以来,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抵押融资是银行机构典型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已有不少创新实践案例。然而,在业务落地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制度性障碍。例如,碳资产作为抵押融资业务的立法尚不明确,相关抵押登记制度仍需规范。同时,由于银行不能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抵押碳资产的处置方式也面临不确定性。因此,未来进一步大规模开展环境权质押融资业务需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h/]信义表示,未来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有待加强。目前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未来的创新方向包括产品类型、产品组合、服务模式等。比如,抓住碳市场商机,创新碳金融产品,探索绿色金融产业链和供应链服务;同时,探索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的产品组合,加强科技赋能,推动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