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降息面临双重约束
6月17日,央行即将操作新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是否会调整备受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仍有空降息,但也面临内外制约。目前货币政策还是空,但前期政策的效果还在显现,央行会结合形势变化继续进行逆周期调整。
为实体经济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
“近两年融资成本呈下降趋势,减轻了企业财务负担,有助于生产经营的恢复和生产的扩大。”陕西宝鸡鑫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曹一凡说。
正如曹一凡所说,中国的融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数据显示,5月份新增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1%,比上月低6个基点,比去年同期低25个基点。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64%,较上月下降6个基点,较去年同期下降53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同时,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物价也在温和上涨,实际利率水平将继续下降。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已进入“第三时代”,与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为促进经济复苏创造了良好的利率环境。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魏看来,贷款利率下降有利于降低长期基建项目融资成本,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适度减轻居民房贷利息压力,从而稳定投资和消费预期。
那么,目前的利率水平是否合适,中性利率也是一个衡量标准。中性利率属于实际利率,是评价货币政策立场的理论标准。如果扣除通胀后的实际政策利率低于中性利率,说明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大。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7天逆回购利率维持在1.8%的低位,考虑通胀后的实际政策利率不到2%,仍低于中性利率,表明当前我国政策利率较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稳健。
之前的政策效果还在显现。
是否降息空备受市场关注。据权威人士透露,目前仍有空降息,但也面临内外制约。今年以来,央行多次公开表示,货币政策依然空,但前期政策效果仍在显现,未来还会结合形势变化继续进行逆周期调整。客观而言,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双重制约”。
对内,业内认为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较去年末进一步下降15个基点,至1.54%。利润是目前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来源,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将影响银行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可以适度减缓银行净息差收窄,但也会影响居民消费,也要防止人工付息等不规范行为。
事实上,在银行业标准化人工付息的背景下,原本“虚高”的存款利息会回归正常,这相当于银行存款和负债成本的下降。考虑到现有定期存款到期后的重新定价,存款利率下行效应持续显现。
对外,市场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2023年以来,中美利差倒挂,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数据显示,2023年1-5月,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倒挂100个基点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在7元左右;2024年初,倒挂区间扩大至180个基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至7.2元附近;中美之间的倒挂利差现在已经达到了220个基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在7.2元左右已经很不容易了。据专家分析,利率调整还需要考虑对汇率的影响。
长期来看,工具箱里会选择RRR降息和降息。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表示,国内有效需求仍然偏弱,物价水平较低,宏观政策有望继续积极,货币政策空充足。RRR降息和降息将被移到工具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