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资本互动加速
第一批投资沙特阿拉伯市场的基金在中国出售,第一个a股指数前往欧洲五国,国内企业加快全球融资...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走出去”和“引进来”频繁。
种子在曲折中生长,河流在曲折中流动。
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发现,尽管面临“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等威胁造成的诸多障碍,但随着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崛起和经济吸引力的增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步伐正在加快,呈现出体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赋能不断加强的新特点。
引入全球基金
走进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上市公司柯达制造展厅,一块电子屏幕上的数字不停跳动,显示着企业在全球多个国家工厂的实时状态及其营收数据。其中,一项海外收入数据尤为抢眼。2023年,柯达海外制造收入达58.14亿元,约占总收入的60%。今年一季度,公司建筑陶瓷机械业务订单大幅增长,海外订单总量占比超过65%。
据了解,该公司两年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参与中欧连接。2022年,科达制造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沪伦通扩容为“中欧通”后首批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的中国企业之一。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23家a股上市公司在欧洲证券市场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募集资金总额超过110亿美元。
全球存托凭证的发行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海外融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相关企业的影响力。2023年9月,在完成对意大利陶瓷制造商的收购后,科达制造收购了另一家欧洲瓷砖模具制造商。
科达制造是中国企业全球融资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新的优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中国企业逐渐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具有较强“科学”属性的创新型企业指数也格外受到外资机构的关注。
今年6月,创业50指数登陆欧洲市场,成为迄今为止首个进入欧洲市场的a股指数。由欧洲头部ETF发行机构景顺(Invesco)发行和管理的创业50 UCITS ETF同时在都柏林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瑞士证券交易所和意大利证券交易所上市,海外投资者将可以在五大交易所直接投资这一中国a股指数。
在景顺长城基金副总经理陈文玉看来,创业50指数是中国成长资产和新质量生产力的代表之一。成长型资产其实是海外投资者一直关注的一类资产。创业50指数这一阶段的成功有望使其得到更多国际投资者的认可。
按照指数的构成来看,创投50只成份股主要由创业板日均成交量较大的50只股票组成,其中包括当代安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迈瑞医疗、东方财富、中基许闯等多个行业的龙头股,近年来热门的多只AI股票也在指数成份股之列。
欧洲市场选择创业50指数,体现了外资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期待和关注。景顺资产管理ETF业务发展和资本市场亚太区总监汤姆·迪格比(Tom Digby)表示,通过这个指数,海外投资者可以了解中国的企业创新做得怎么样,成长得怎么样,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
“走出去”,增加新站点。
今年海外投资赚足了眼球,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热点。
宏利印度股票、日经指数ETF、纳斯达克技术ETF...多家跨境投资的QDII基金轮番上演规模飙升或溢价飙升的戏码,一度出现外汇额度告急的现象,制约了基金的大额申购。其中,作为今年的“爆款”产品,那智科技ETF月3日以15.05%的溢价率收盘,今年以来已发布80余次溢价风险提示。
热潮的背后,离不开赚钱效应的刺激。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AI)等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美股AI板块为代表的投资标的受到多方追捧,而中国资本也在这个即将引爆未来的科技创新领域加码。
百亿私募股权公司东方港湾董事长单斌多次力挺英伟达,称其为“星辰大海”,并曾透露英伟达仓位已占相关资金的45%-50%。神诺晨阳私募股权投资总监、基金经理梁文杰表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未来增长巨大空,重点关注美股市场的投资机会。
此外,中国资本将投资视野拓宽至全球,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和空入手,不断选择和探索新的投资市场。
7月2日,国内首批投资沙特阿拉伯市场的ETF公布,募集限额为10亿元。南方基金和华泰白锐基金成为首批分销商,开启了国内公募基金投资出海的又一新站点。该基金主要采用内地交易所与港交所挂钩的模式,通过南方东英基金与港交所上市的沙特阿拉伯ETF挂钩,跟踪富时沙特阿拉伯指数。
据了解,近年来沙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逐渐多元化是机构在该市场布局产品的重要原因。
截至记者发稿时,包括沙特阿拉伯市场在内,国内公募基金投资已覆盖美、德、法、日、越、印等多个海外市场,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均有涉猎。新盘开放的背后,透露出近年来中国资本投资出海的热情。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QDII基金超过40只,参与布局的公募基金公司超过10家。不少公募基金公司相继布局多个产品,在原有ETF的基础上追加挂钩基金,满足场外投资者的需求。除了现有的参与者,不少公募基金公司也在通过申请海外子公司和QDII业务资格来谋划新的篇章。
双向开放呈现新特点。
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镜像。实体经济扬帆出海,做大做强,必然推动资本市场更加自信和开放。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正在加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双向开放增幅显著,部分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近年来,无论是资本“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有比较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且增幅相当抢眼。
境外机构投资者“引进来”的数量大幅增加。证监会官网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二季度新获批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机构有19家,几乎是一季度的两倍。科威特政府投资局、阿布扎比投资局、巴克莱银行...越来越多的海外机构要么出现在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要么与中企签署合作协议。
“走出去”的力度也明显增强。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我国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3%。作为公募基金“走出去”投资的载体,QDII基金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7月3日,国内QDII基金规模超过4700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超430%,QDII基金数量较2019年末几乎翻倍。
-双向开放范围扩大,政策继续支持“扩大”。
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一流投资银行和机构建设的意见(试行)》。提到有助于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对外开放和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对外开放。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从股票到债券、跨境理财、ETF、掉期,从放宽外资股比到取消外资股比,监管层在支持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方面的政策不断发力,释放出扩大开放、支持“扩容”的强烈信号。
-双向开放加强实体经济赋能,多方主体积极布局。
资本市场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随着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不断加快,其对实体经济的强大赋能效应逐渐凸显。
在鼓励企业海外上市的开放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实现海外IPO融资,为自身发展带来了活资本。今年5月,氪汽车在纽交所上市,在融资期间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由于超额认购超过5倍,Kyk-krypton扩大了IPO规模,最终融资从此前预计的3.68亿美元增加到4.41亿美元。
万山不准跑小溪,闹得没日没夜。中国资本市场经过30年的发展,早已如长江,双向开放、拥抱世界更是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