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充实政策工具箱 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11月27日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提到,货币信贷总量保持适度,节奏稳健。接近央行的人士认为,未来的货币和信贷增长不仅会保持对实体经济的坚实支持,而且会强调可持续和稳定的交付,更好地匹配宏观经济发展和企业实体的需求。
报告还提到,要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单边共识预期的形成和自我强化。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协调金融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化解债务风险。
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精准有力。
报告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精准有力,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努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报告体现了* *金融工作会议的基调,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强调“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将继续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预计未来央行将继续支持经济发展。
报告中提到,提高货币信贷在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和发展中的质量和效率同等重要,更加注重存量贷款的持续有效性,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存量贷款,提高存量贷款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支持经济增长。
“我国的货币信贷存量已经很大,存量资金的流通对经济增长也有作用。如果充分发挥存量资金的闲置和低效利用,即使新增贷款和货币增速较慢,也能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盘活现有贷款,提高现有贷款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通过有效配置增量和现有贷款支持高质量经济发展,对支持经济增长同样重要。
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根据报告,我们将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着眼长远和当前,坚决纠正市场顺周期行为,坚决应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共识预期和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上述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央行在坚持立足国内、降准降息的同时,综合施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既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灵活运用工具箱抑制单边预期。报告下一阶段汇率政策的新“三个决心”也表明了央行保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决心。
专家认为,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叠加政策释放出强烈的“稳预期”信号,有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总监庞明表示,随着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调整,中国经济复苏进一步巩固,人民币汇率的基本面支撑有望逐步加强,中国外汇市场将继续稳健运行。
随着外部压力的缓解,人民币汇率近期呈现强劲势头。市场预期美联储本轮加息已经见顶,10年期美债利率也升至5%以上,降至4.5%以下。外部压力的缓解和国内经济的复苏,推动人民币汇率明显反弹。自11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超过2%。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仍有坚实基础。
房地产金融风险外溢有限。
报告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积极稳妥支持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与* *金融工作会议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相关要求相呼应。
在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方面,今年以来,金融部门从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三箭齐发”,保持贷款、债券、股票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支持行业经营改善,优化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努力稳定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整体交易有所改善。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等指标略有改善。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房地产金融风险外溢有限。目前超50万亿的房地产贷款中,70%以上是个人住房贷款,而国有四大行2023年半年报显示,个人贷款不良率仅为0.5%左右,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溢出效应可控。报告提到,要用好保教楼贷款支持计划、房企专项再贷款等工具,进一步支持房企转保为保。
此外,报告提出,统筹金融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配合地方政府稳步化解存量,严控增量。此前,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上,一方一局一会表示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稳步化解债务风险,引导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等方式降低债务成本。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表示,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类债务,包括经营性债务,监管层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商业化、市场化实施重组,核心是展期内降息,将有效缓解未来两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