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资产寻接盘 银行迫切“卸包袱”
特殊资产,包括不良资产,对银行来说是一种“负担”,是一种压力,但在那些以购买特殊资产为业务的投资机构眼里,这就是他们的“淘金场”——抱着变废为宝的希望冲进这个领域,不断培养自己的处置能力,发掘价值,寻求收益。
据记者业内调研,近期多家银行着力拓展和创新专项资产上市渠道,积极举办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与投资机构的面对面沟通。众多资产管理机构、信托公司、券商积极参与,主动加入“朋友圈”,共同构建链接上下游的特殊资产生态圈。
“这两年银行把特殊资产摆上台面的需求确实很迫切。”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特殊资产都是在信贷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如何处理这些资产,快速回笼资金,减轻负担,成为银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此同时,面对特殊资产估值和定价难的产业瓶颈,银行和下游“掘金者”也在不断寻求解决方案。
与时间的博弈。
相对于不良资产,特殊资产在银行业领域还是一个略占少数的名词。事实上,特殊资产的范畴更广。“特殊资产不仅包括违约的债权,还包括一些未违约但价格波动、偏离其应有价值的资产。”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仍然是特殊资产中最重要的部分。
近期,多家银行通过推介会等形式向投资机构介绍了多种特殊资产。抵押品包括商业房地产、工业厂房、土地使用权、住宅房地产以及信贷个人贷款资产包和信用卡资产包。以某股份行最近推荐的一个普惠业务的资产包为例。债权转让规模近5亿元,涉及45笔贷款,资产覆盖五级分类所有类别,其中正常类2笔,关注类7笔,次级类17笔,可疑类5笔,损失类14笔。随着2023年相关监管政策首次将关注类贷款纳入不良资产转让范围,今年各大银行转让的资产范围进一步扩大。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414亿元。业内普遍认为,今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将加速,预计整体处置规模将阶段性创新高。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不良资产处置,银行可以快速降低不良率,将释放出来的信贷资源投向符合国家政策的行业和企业,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管理金融风险最有效的时间不是在违约之后,而是在实质性违约之前。在资产价值发生重大变化时进行干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违约的可能性,还可以大大降低违约带来的损失。因此,真正有效的不良资产管理对象不应局限于已经违约的不良资产,还需要扩展到未违约,但其价值因各种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的资产。”曾刚说。
“银行处置不良的渠道很多。主要的一种是银行自己核销集合,还有一种是出售,比如AMC(资产管理公司)。”曾刚表示,上一轮信贷快速增长周期形成的不良处置将持续很长时间,特殊资产的范围会越来越广。特殊资产的处置需要建立动态的长期理念,即通过把握经济周期,在不同的周期中挖掘和配置资产的价值。对于银行业来说,未来长期持有和重构是一个方向,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其中。
挖掘特殊资产处置的价值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专家表示,不良资产处置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时间与价值负相关。如果能在资产变成不良资产之前介入,资产的价值会被进一步挖掘。
个人贷款资产包备受关注。
"银行经常组织特别的资产推广活动,尤其是股份银行和地方银行."北方AMC的一位资深项目经理告诉记者。“我们最近比较关注某股份行的抛售个贷套餐。与反委托相比,收购方有很大的主动权。估计竞争会很激烈,很考验接收机构的处置能力。如果谈判顺利,作为优先方,我们会配合劣势方采购。我是资产处置出身,做了十几年的催收和诉讼相关业务。纯电提醒还是有限的。拿这个包主要看下后方的能力。”
个人贷款投资特殊资产是今年的热点之一。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市面上银行转让的个贷资产包,很多都是反委托的。
“银行有不良率的考核,所以要在重点之前转让一部分不良资产,但AMC可能不愿意接。然后就是反委托,就是AMC买下来重新委托给银行,让银行自己去催收,相当于不良催收的责任还是在银行手里。AMC只是作为一个时点报告工具,帮助银行粉饰不良率指标。”上述资深人士表示。
“抛售处置对接盘方要求很高,需要高超的风险处置能力才能赚钱,真正发挥价值发掘的作用。”该人士表示。
某股份公司资产保全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体来看,正常的套餐成交价比起拍价(溢价空)高10%到20%是有可能的。”
股份行人士解释,保费空和起步价在同业中也有较大差异:银行内部催收严格,诉讼前期非常细致,所以资产包保费空会压缩;银行诉讼催收和非诉催收相对宽松,其资产包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
“房贷之前特别火,最近两年比较理性。大家又开始涌入投资不良贷款。炒多了,价格就上去了,没有利润空。”上述人士表示。
近日,银登中心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明显提速,挂牌数量和挂牌业务规模均较上季度大幅增长,单笔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交易规模激增5倍以上。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贷款总量的持续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银行特殊资产剥离和表外资产回归表内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同时,考虑到地方中小银行的改制重组,银行不良贷款仍将保持惯性增长态势。未来,特殊资产的增长趋势将从供给端和交易端两方面持续。
努力构建“生态圈”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专项资产处置业务分工不断细化,专业性日益增强。单个机构很难覆盖,需要聚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生态圈”,打造专门的资产处置产业链,畅通处置路径,成为行业加速探索的方向。
“围绕专项资产交易链条的各个环节,我们与多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建立了合作机制,可以为各类资产交易提供量身定制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帮助提高项目的成交率和中标率。”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与国家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机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提升了在专项资产处置领域的服务能力。
广州6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广州专项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提出,构建专项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新格局,突破专项资产流通的堵点和难点,提高专项资产处置效率。特别提出构建专项资产多业务集合、大数据共享利用投资、跨平台对接、跨区域合作的赋能服务平台,为各类专项机会资产提供“线上+线下”、全链条、全周期、市场化服务。
多家银行表示,将沿着生态方向推进专项资产运营。
对于生态圈的各方来说,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定价(估值)。据业内人士介绍,特殊资产具有“标的类型异质、资产范围不明确、未来收益不确定”等非标准属性,其收缴和处置往往受到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坏估计、不准确估计和快速估计是特殊资产评估面临的三大问题."平安银行特殊资产管理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特殊资产的评估定价一般是模拟支付的处置,这是不良处置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行业采用了一定的技术赋能方式,大部分对个人业务比较有效,对公业务的技术应用还比较差。”北京某银行资产保险负责人告诉记者,相比个贷领域,对公部门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更大,清收难度更大。
处置专用资产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折价收益、资产增值和整合收益。“掘金者”要想找到真金,“慧眼”、构建科学的估值体系、自身的处置能力等因素缺一不可。能否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合适的资产,成为专用资产投资成败的关键一步。
"我们为资产包评估建立了自己的估值模型."多家地方资产管理机构向记者透露,近年来,他们一直在利用内部和外部手段完善和升级估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