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月来百余只银行理财降费,招银理财两只混合类产品零费率“参战”
界面新闻记者|韩宇航
界面新闻编辑|江一曼
最近围绕银行理财的“价格战”还没有熄灭。
7月份,各大银行理财公司还在“滚动”费率。据Wind资讯不完全统计,7月份以来,已有超过100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布了费率优惠。
这批“降费大军”主要由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现金管理类产品组成,但招行的两款混合理财产品却降“零费率”,这在以往并不多见。
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几乎所有涉及降费的产品的固定管理费都在0.15%以下,而大部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管理费降至0.10%以下。销售费用方面,降低的费率几乎都在0.2%以下。
银行理财收取的费用包括固定管理费、托管费、销售费、超额业绩奖励、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其中,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收取申购费和认购费,赎回产品时收取赎回费,但目前大部分理财产品不收取这些费用。据普益标准统计,今年以来,收取申购费和认购费的理财产品占比不足1%,收取赎回费的理财产品占比不足5%。
所以目前银行理财收取的费用主要集中在固定管理费、托管费、销售费和超额业绩奖励上。
整体来看,7月份以来下调的具体费率主要是固定管理费和销售费。
不过,界面新闻记者发现,除了固定的管理费和销售费,浦银理财近期参与降费的产品也下调了托管费,下调幅度较为统一,从0.05%到0.03%不等。
至于托管费率较少参与费率下调的原因,业内人士指出,是因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托管费率通常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在空之间的下调非常有限,单纯通过降低托管费率难以形成有效盈利。
界面新闻记者查阅其他未参与下调托管费产品的说明书,发现大部分产品的托管费率处于上述浦银理财产品下调后的水平,即0.03%。
从费率下调幅度来看,招商银行和上海银行最为激进。
“招银理财赵颖日金15号现金管理理财”、“招银理财赵颖日金27号现金管理理财”、“沪银理财轻松享”系列开放式理财产品(4个月)等多款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率均下调至0.01%。两家理财公司的很多产品甚至降到了零利率。
折价率到0%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并不新鲜。回顾上一波银行理财降费可以发现,降为零费率的产品多为现金管理类产品。比如招银金融的很多“天天金”系列现金管理产品,去年和今年6月都是零利率。
不过,7月份有两款招银理财产品,量化对冲的招银理财(平衡型)和混合理财1号的量化对冲的招银理财(平衡型),都是风险等级为R3的混合理财。
作为参与费率下调的“另类”产品,这两款产品有什么区别?界面新闻记者发现,他们最近的表现并不理想。以“招商银行理财超越量化对冲(平衡型)15个月开启3号混合理财”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该产品历史收益率为-2.17%。近一年年化收益1.14%,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仅为-8.13%。
从其历史收益率曲线可以看出,自2022年年中以来,其历史收益率从未超过0%。另一款产品“招银理财,超越量化对冲(平衡型),十五个月决定开1号混合理财”,情况稍好,但收益率远低于业绩比较基准,业绩几乎不能称之为“达标”。
未来是否会有其他业绩不佳的权益类理财加入降费队伍也值得期待。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负收益的理财产品,即使降低手续费,也只会“亏得更少”。
其实,作为参与费率下调的主力军,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现金管理类产品也有一些“被迫”的意味。
普益标准研究员李振宇指出,近期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利率,导致现金管理和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压力较大。结合美联储降息预期下降、国内资本市场表现不佳、理财投资资产荒日益严峻等因素,理财产品收益表现普遍下滑是再次出现“降费潮”的主要原因。
不少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费率还会继续下调空。从国内外成熟的资产管理行业来看,目前的费率水平已经接近底部。
常与银行理财相提并论的公募基金,最近迎来了一波降费潮。截至7月6日,超过3000只公募基金在过去一年中实施了费用减免。根据Wind数据,界面新闻记者对比了同样以投资债券资产为主的主动债券基金,发现0.3%是大多数主动债券基金的管理费率水平,而大多数产品的销售费率在0.1%至0.4%区间。
对于理财产品降费的浪潮,某股份行理财子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直言:“就是量!”。该人士指出,理财费率下调无疑会影响公司收入,但如果能形成更大的产品规模,即使费率下调,仍能保持一定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该人士表示,基于普惠金融的性质,银行融资仍将相对低于公募基金的利率。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艾温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未来费率打折的现象会比较普遍,根据效果可能会有阶段性下调和阶段性恢复。
普益标准的分析也指出,相对于维持客户粘性所带来的价值,银行理财的降费成本并不算太高。在产品收益不佳的背景下,理财公司通过降低手续费来吸引投资者是合理的选择。因此,理财产品“阶段性降费”仍会发生,但下调幅度有限。
“但是,从长远来看,只靠降费参与市场竞争是不可持续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断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自身R&D和运营能力,促进产品的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普益标准研究院在报告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