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升至28万亿关口
今年上半年,在“债牛”和“存款搬家”的助推下,银行理财市场迎来生存规模的持续回升,逼近28万亿元大关。
整体来看,面对资产荒的挑战,银行理财的配置逻辑被深刻重构;同时,监管利剑直指“伪净值”的灰色地带。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少机构主动触发了产品的提前终止。此外,银行理财市场信息披露的透明化和规范化也在加速;为了让投资者受益,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了几轮降费,第一代高管的密集更替,预示着行业的新老交替正在不断推进。这些关键趋势共同展现了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新图景。
规模继续回升。
到6月底,得益于去年底以来的“债牛”行情和“存款搬家”带来的积极影响,银行理财规模迅速攀升,逼近28万亿元大关,较年初增加约2万亿元。
受央行暂停“人工付息”影响,存款与理财之间的“跷跷板效应”相当显著。一方面,今年前5个月,居民存款同比略有增加,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5万亿元;另一方面,仅4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就增加了2万多亿元,呈现出远超去年同期的“超季节性”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招行、殷新、光大、浦发、平安等5家股份行融资公司和工行、中行、农行、建行、交行等10家机构的融资规模合计16.1万亿元,较5月下降约6700亿元。
与往年相比,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跨季效益”降幅明显缩小。据证券时报记者计算,以上述10家理财公司为例,3月和6月总规模月度跌幅分别为5%和4%,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中信建投证券马鲲鹏团队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随着居民财富再分配和禁止“人工付息”,下半年财富管理规模将继续上升,全年规模有望超过30万亿元。
产品上架方面,随着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受到影响。上半年此类产品亏损规模较大,多家理财公司亏损规模超过1000亿元。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现金理财产品规模为7.72万亿元,较年初下降约8400亿元。
此外,得益于债券市场的良好表现,年内固定收益类产品大幅增加,此类产品也是推动银行理财规模回暖的主力。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上述10家理财公司固定收益类产品总规模较年初增加约1.23万亿元,二季度末较一季度末增加约1.51万亿元。
资产短缺重构配置逻辑
回归增长轨道后,银行理财遇到了“好做”的烦恼。
在投资者风险偏好谨慎的背景下,存款和债券一直是银行理财配置的绝对大头。上半年城投债净融资额为负,利率持续走低。重叠“人工付息”现象被叫停,业界关于资产荒的声音再次高涨。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投债净融资额下降超1700亿元。据机构统计,市场规模中只有6%的城投债估值在3%以上。多家券商研报认为,随着地方化债务的深入,未来城投存量债务将继续下降,因此市场仍将处于缺乏优质城投资产的局面。
把银行理财收益率推下台阶的另一个因素是禁止“人工付息”。“在理财之前,我们非常积极地配置协议存款等补充利息存款。现在没有‘人工补息’,存款比例高的产品报价肯定是要下台阶的。”某银行理财公司固定收益投资负责人直言,行业的声音也透露出“人工付息”被禁后,银行理财可能面临的挑战。
截至去年底,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总额达29万亿元,占现金和银行存款的26.7%,但生息存款资产占比仍不得而知。据中信建投测算,“人工付息”存款规模约20万亿元,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和股份银行。
有从业者认为,理财产品收益下降或新产品基准下调,更多是因为债市走弱,而非监管因素。“手动付息”禁令后,高存款比例的开放式产品,尤其是一些现金管理产品的收益甚至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禁止“手动付息”后,机构已经预测到理财的分配逻辑。有机构认为,银行理财会减少存款资产的配置;也有机构认为,理财资金还是会配置存款,但会在银行主体上沉到尾巴。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配置的重点将包括长期债券、黄金和优质债券。
一位资深理财投资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其团队更关注同业存单中的利率债和短期债来弥补票息。
监管和消除虚假净值
近年来,随着银行理财净值进入深水区,渠道对产品净值退出的容忍度进一步下降,理财公司加快了产品向“稳中低浪”方向的迁移。
平滑理财产品净值曲线的可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最基础的仓位入手,增加低波动性资产的比例,比如增加ABS(资产支持证券)和存款;二是从估值方法入手。代表性的方式是利用平滑机制,通过信托来调节产品收益。后者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6月中旬,华东某区域金融监管局向辖内信托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合规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到了上述情况。同时,针对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在不同理财产品间交易风险资产、与理财产品合作估值方法使用不当等问题,监管也要求信托公司进行合规检查。
当借贷信托的灰色做法四面楚歌的时候,理财公司平滑的净值曲线会越来越回归“从最基础的仓位开始”,增加低波动性资产的比重。事实上,今年以来,允许自建估值模型的股票优先股已经成为一些财富管理公司的目标。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国有财富管理公司中,有两家公司持有100亿元左右的优先股,其他四家公司称“较少”;规模最高的多家股份银行理财公司回应称“持有金额不超过100亿元”。
Wind数据显示,该行优先股规模约为7500亿元。正是因为存量小,一些理财公司想要配置就需要“抢购”。虽然有少部分银行理财和投资经理追捧这类资产,但优先股稳定估值的方法始终没有大范围兴起。
某合资理财公司专业投资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部分“固定收益+”产品会配置优先股,但规模较小,购买难度较大,有股票的产品不会轻易交易。也有理财投资经理认为,由于交易量较小,优先股只有在出现资产荒时才会受到关注,更多的是资产荒下的“被迫选择”。
产品潮提前终止。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并不意味着发生了实质性的损失。由于金融机构更加重视消费者保护,上半年许多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6月份,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宣布提前终止旗下部分理财产品,其中大部分为封闭式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包括投资项目提前到期、产品规模较小、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6月13日,年初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有1053款,同比增长19.93%。
大量产品提前终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产品业绩提前达标,管理人根据市场波动和投资标的可能出现的情况正常获利。今年上半年,市场走出了一波超预期的“小债牛”。部分产品已经提前累计收益。对于后续的市场走势,管理者可能会认为优质资产不匹配。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越来越重视“业绩达标率”的当下,一些理财公司在实际业绩达到业绩基准时,与客户沟通后终止产品。二是部分产品规模过小,类似于公募基金中的迷你基金,不利于后续投资管理。理财公司基于压降管理成本的考虑终止产品。
信的透明度加快
与公募基金相比,长期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不统一、不透明的问题。
比如信息披露渠道不同,不限于母行网站、自有网站、APP、代理渠道等。,且披露渠道不完全统一。此外,中国理财网作为更权威的展示平台,有望发挥统一的公共信息披露平台的作用,但目前并未实现主体和产品信息的全覆盖。
此外,同类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区间、净披露频率、估值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机构通常倾向于重点披露对自身产品有利的指标,这样在显示收益率时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明显被抬高。在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上,很多银行的理财设定方式不同,基准设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现象,理财产品季度运行报告的披露也有所不同。
今年6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5家理财公司开出了总计2900万元的罚单。与之前的罚单相比,这批罚单更侧重于理财业务的信托违规和底层资产的穿透识别。在对涉案理财公司开罚单的原因中,指出了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严格的监管无疑会促进行业质量的提高。
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需要建立更加规范、透明、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投资者适应性的风险才能降到最低。
产品再生产“零费率”
去年以来,资产管理行业的“降费潮”席卷银行理财,不少理财公司推出了下调定投管理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等与产品费率相关的优惠活动,展开积极营销。今年上半年,理财公司加大费率优惠的步伐并未停止。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6月以来,已有超过10家银行理财公司发布费率调整公告,部分机构甚至直接将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降为零。费率调整主要针对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管理类产品,调整涉及的费率包括固定管理费、销售费和托管费。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抽样显示,2024年上半年,理财公司基础费率和管理费率也在下降,销售服务费率基本保持稳定。
有业内人士认为,近期的费率下调也有一些特殊之处。在“存款搬家”的大背景下,一些理财公司不惜重金吸引客户降低费用,竞争激烈。一些财富管理公司也被迫卷入价格战。
此外,在销售端,理财公司在其他银行代销渠道的销售规模上继续发力。与年初相比,上半年大部分理财公司对母行的依赖度进一步降低,非母行销售的产品占比在进一步增加。很多机构的比例都超过了30%,有的机构甚至超过了50%。相对而言,头部国有财富管理公司更多依赖母行渠道,非母行代理占比相对较小。
年内,高层密集换班。
今年以来,很多理财公司的高管发生变动,新的接班人大多来自母行体系。在完成带领公司平稳度过资管新规过渡期、成功发展展业、走上“真正的净值化”轨道的使命后,第一代高管团队集体退休。新一代高管接过接力棒,带领财富管理公司在净值深水区探索财富管理解决方案的新思路和路径。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包括光大理财、殷新理财、农行理财、尹航理财、尹波理财在内的多家财富管理公司总裁、董事长或总经理等高管职位发生变动。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还了解到,多家理财公司董事长面临调任或退休,涉及国有大行和股份制理财公司,这也意味着银行理财高管的密集更换还将继续。
此前,有行业研究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公司在成立初期,更多依赖母行体系,高管团队以内部人士为主,这有助于其完成从母行资产管理部门向理财子公司的转型。目前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高管团队尚未完全形成,银行理财公司根据工作需要和监管制度对高管人员进行调整和优化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