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不良贷款试点落地将满一周年,为何头部消费金融公司还没跟上?
界面新闻记者|曾杨林
第二批不良贷款试点将满一年。为什么Head消费金融公司还没有开展这项业务?
【/h/】2022年12月30日,银登中心公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扩大试点金融机构范围,将消费金融公司纳入其中。
试点项目为期一年。据界面新闻统计,截至12月16日,已有22家消费金融公司开立了不良贷款转让账户,10家消费金融公司参与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启动了17个不良资产转让项目,涉及债权总额约213.99亿元。
界面新闻发现,截至发稿,招联消费金融、即刻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公司等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参与度不高,均从事相关业务,其中只有兴业消费金融和蚂蚁消费金融开设了不良资产转让账户。
界面新闻我们从多位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处了解到,Head消费金融公司对于不良贷款的转让并不是很参与,主要担心的是合规风险。不良资产转让后,清收工作将移交给承办人,监管机构和股东对头部消费金融公司要求较高,担心清收不当导致声誉风险。
“没必要,我们自己拿不回来,转让之后就更难了。另外,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合规风险,不如直接核销不良资产。”该公司一位人士对界面新闻坦言。
于慧博华金融机构部副主任王义夫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几家头部剔除公司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良资产转让对头部机构来说力度不够。总行核销机构会直接核销不良贷款,这是处理不良贷款最快的方式,客户在自己手里,处理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但头部消费公司仍需维护不良资产的转让渠道,这是其未来展业和优化的必经之路。
王义夫还指出,不同的消费金融公司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最早的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已经进入业务结构的横向调整期,有一定的历史包袱,也是开展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较多的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良资产包转让的起拍价远低于其债权金额。据界面新闻统计,17个不良资产包转让起始价占债权金额的2.3%-11.2%,其中最低的是宁银消费金融开展的2023年第一期个人消费信贷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债权金额为46302.69万元,转让起始价为1080万元,仅为债权金额的2.33%。
不良贷款的定价逻辑是什么?王义夫表示,转让的不良资产包中的资产大部分是无担保信用贷款,需要消耗大量的处置成本和机构的人力成本,处置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定价不会太高。消费金融公司本身的不良回收率很低,不到10%,银行的不良回收率在20%左右。可见,处置起来是要下很大功夫的。走诉讼也很麻烦,因为公司大部分业务都在网上,可能会导致联系不到被告(债务人)。
关于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的前景,王义夫认为,消费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周转的行业,需要通过来回翻资源包来腾出额度,以保证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面临业务增长压力,不良贷款率与日俱增。未来他们肯定会利用不良资产转让的渠道来处置不良资产。
王义夫进一步指出,消费品行业本身的不良生产率很高,这是行业的特点,所以未来不良资产的供给会很高,这是必然的逻辑。但目前还没有达到不良资产从自我消化到对外转移的阶段跨越。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对不良资产转让的需求很大,但现阶段还没有到业务爆发的增长点,需要等到消费金融行业进入业务饱和期,不良资产转让才能慢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