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资产负债表重构:对中央政府债权占比升至6.5%
界面新闻记者 | 杨志锦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资产负债总量与结构变化的统计报表,广为市场关注。
央行近期更新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24年末央行总资产为44.1万亿,相比上年末缩表1.64万亿,主要受“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下降影响。
该科目表示央行将钱借给银行后,形成对银行的债权,目前,这类债权由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逆回购、各类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形成,市场也将其称为“广义再贷款”。
广义再贷款是央行提供基础货币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外汇占款、国债净买入。2024年广义再贷款、外汇占款双双下降,意味着通过二者投放的基础货币减少,不过国债净买入增加,意味着央行更多通过国债买卖提供基础货币。
这是中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一大步。考虑到财政政策扩张、降准空间收窄,市场认为未来中国央行或更多通过国债买卖调控流动性,国债买卖或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最主要的方式,人民币发行将更多锚定国家信用。与此同时,中国央行持有政府债券的规模或将大幅增长,占中国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也将上升,央行资产负债表将重构。这些转变对于锻造强大的货币、构建强大的**银行、建设金融强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央行数据显示,“对**政府债权”科目时隔17年后重回增长轨道,2024年末余额为2.88万亿,占央行总资产的比重升至6.5%,相比上年末上升3.2个百分点。
时隔1 7 年重回增长
目前中国央行对政府债权全部是对**政府的债权,即央行仅持有国债。从历史走势看,对政府债权科目的大规模变动发生在2007年,这和当时国内发行特别国债有关。
2007年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并将所购外汇资金作为资本金成立中投公司,当时央行通过农行向财政部认购1.35万亿特别国债。此后央行对**政府债权总体呈现稳定甚至略有下降的态势,直到2024年重回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末央行对**政府债权余额为2.88万亿,相比2023年末增长1.35万亿。这是因为央行开启国债买卖操作:2023年10月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会议还提出,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央行行长潘功胜2024年6月19日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
国债买卖操作最终在2024年8月落地。根据央行披露,2024年8月-12月央行净买入国债共计一万亿。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对**政府债权余额增长1.35万亿,后者要高于前者。
界面新闻记者采访债券市场人士了解到,一种可能是央行国债买卖既有买(短债),也有卖(长债),而卖出的长债一部分是向金融机构借入的。参考金融机构债券借贷会计处理,央行通过一级交易商借入的长债在表外进行记账,相应导致“对**政府债权余额增长”要高于国债净买入规模。
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之变
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还强调:“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货币的提供方式主要是外汇占款及广义再贷款。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收支下的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顺差迅速增加。在当初强制结售汇的背景下,央行吸收了绝大多数外汇,并投放相应的人民币,形成外汇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