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家非银行支付机构迎新规 百万亿级市场面临重塑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近日公布,数十亿美元的非银行支付市场面临重塑,行业内185家机构迎来新一轮优化升级。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国非银行支付机构185家。目前,非银行支付机构年交易额超过1万亿,金额近400万亿元,分别约占中国电子支付业务总量的80%和10%。
从内容上看,条例规定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行业准入、业务规则、监督管理,收紧行业准入门槛,优化支付服务分类,明确业务管理要求,加强用户权益保护。
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定》的实施为未来支付机构的良性竞争和规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支付机构的全链条、全周期监管,有利于防范支付行业风险。同时,在标准化的作用下,支付行业将迎来进一步规范有序的发展,这也有利于实体行业的长远发展。”消费者保护也是法规中的一个重要关注领域。支付宝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坚持金融消费者保护在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经营战略等方面的统筹规划,扎实提升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
“提高支付机构监管的法律水平,进一步规范支付机构的合规经营,对于推动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Yeepay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合规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经营发展理念,在人民银行的监督指导下,认真学习并坚决执行《条例》要求,立足于自身行业支付专家的定位,助力商户数字化转型,引领支付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银联表示,《规定》对引导非银行支付机构合规经营,促进支付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银联将依法合规加强与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内的业内各方合作,保持创新合规展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支付需求,共同推动中国支付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多家研究机构认为,该规定将促进支付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有利于行业公平竞争。
据中信证券研究,近年来,央行通过推进备付金集中存管、断开直连、督促大型支付平台企业整改支付业务等方式,逐步实现了对支付业务渠道、资金、数据的全方位、全方位监管。《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夯实了支付机构规范健康发展的法律基础。一方面,促进支付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有助于优化行业结构。《规定》严格限制了行业准入门槛,明确的处罚措施也畅通了行业退出机制,有望加速不合规机构出清,促进支付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避免监管套利,有利于行业公平竞争。新的业务分类将各种支付渠道和支付方式统一纳入监管,提高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旧分类下一些不完善的监管套利漏洞和监管空有望得到改善,有利于行业公平竞争和良性竞争。
CICC还表示,监管体现了功能监管的理念,可以基于业务本质将各种新兴支付渠道和支付方式纳入两大业务类型,也可以穿透具体支付业务形式的统一准入条件和监管框架,从而防止监管套利。该机构认为,业务类型重新划分后,大型支付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可能提供商户端收单和消费者端钱包服务,从而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降低对现有支付业务的冲击,支持大型支付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