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转型“开新局”:个险系稳住基本盘 银保系暂入调整期
【/h/]从上市保险公司公开披露和同业交流披露的“开门红”数据来看,龙年伊始,保险业面临转型新局面。
【/h/]具体来看,今年1月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表现分化:个险公司基本盘普遍企稳,银保公司受挫,暂时进入调整期。
【/h/]分析师认为,渠道战略是保险公司的长期战略。虽然近两年监管政策的调整对险企的战略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注重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型将更具成效。同时,保险公司更应注重长期发展战略,保持战略定力或更能长期受益。
【/h/]保险公司表现相对稳健。
【/h/]保险公司的业绩相对稳定,在大、中、小公司中均有体现。从头部险企来看,中国人寿是今年1月上市险企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寿险公司。1月原保费收入2066亿元,同比增长2.23%。
【/h/]分析人士认为,个人代理人市场的稳固是中国人寿首月实现“开门红”并稳定保费增长趋势的主要原因。东海证券表示,经过多年的主动改革和被动清算,中国人寿现有代理人队伍在增员、培训、展业等方面进行了升级优化。,从而促进产能的持续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月度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长28.6%,这意味着团队质量更高。
【/h/]在中小保险公司中,一些重视个险布局的公司也尝到了甜头。例如,自2021年以来,人人人寿测试了独立代理人模式,无论是提前支付的保费还是人均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同业交流的数据,其个险保费规模在今年1月实现了快速增长。此外,长盛人寿、国联人寿等小公司实现了个险保费规模的大幅增长。
【/h/]代理商团队发生了质的变化。分析人士表示,与此前高素质、低素质的代理人队伍相比,经过两三年的整顿,寿险行业代理人队伍素质明显提升,高学历、高素质、高生产力人才比例大幅提升,这也是个别保险公司月均产能普遍大幅提升的原因。正因如此,个险渠道的业务质量得到相应提升,成为目前险企优质业务的主要贡献渠道。
【/h/]银行保险公司遭遇暂时的挫折。
【/h/]从同业交流的数据来看,今年1月银行保险公司的业绩普遍不佳。
【/h/]头部险企中,从上市险企公开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1月份银保业务占比相对较高的上市险企保费收入普遍下滑明显,主要原因是银保业务新单收入大幅下滑。这一特征在中小保险公司的银保部门中更为明显。
【/h/]2023年8月起,银保渠道严格执行“报银一体化”监管要求(即“按规定使用备案产品条款和费率”),这是影响银保业务保费收入的直接原因。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报银一体化”严格实施后,保险公司不得不在产品设计和渠道成本投入上做出调整,导致部分银保产品价格吸引力下降;另一方面,银行渠道受到费用整体减少的影响,削弱了保险产品的推广。
【/h/]对于一些保险公司来说,有必要积极调整银行保险业务。普华永道中国财务管理咨询合伙人金舟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今年一些公司主动减少了银行保险渠道的交付,因为银行保险产品本身的预定利率和结算利率预计会相对较高。从长期来看,很多产品可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利差,所以一些银保业务占比非常高的公司已经主动进行战略调整,减少投资、压缩规模。”
【/h/]提升转型质量,保持战略定力。
【/h/]“开门红”数据折射出近年来险企转型策略的选择。
【/h/]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保险公司的高质量转型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是聚焦个险渠道转型,通过打造高素质代理人队伍提升发展质量;二是重启银保战略,即加大公司银保渠道的投入和培训。
【/h/]有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对银行保险重启的策略存在误判。“去年‘开门红’期间,在‘投机和停售’的背景下,一些公司认为通过积极投资银行保险费用,延续旧的发展模式也可以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增长,因此业内一些主体主张重启银行保险战略或双向出行的新银行保险模式。”金舟表示,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尽管这种模式在短期内仍可能促进规模增长,但银行保险业务的质量和发展逻辑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当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时,业务会出现明显波动。
【/h/]金舟表示,保险公司应从客户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改革渠道、产品和服务,沉下心来提高发展质量。
【/h/]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未来将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个人代理和保险代理渠道的“报银一体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个别保险公司要暂时调整渠道策略。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业委员会委员朱盛骏表示,在监管政策调整下,保险公司不应简单转向其他渠道,而应保持战略定力,积极适应政策调整,提高现有渠道的发展质量。
【/h/]中小保险公司需要更具竞争性和中性的监管政策来提供转型空。朱认为,目前互联网保险、个人养老业务、新保费健康险等都设置了较高的经营门槛,中小实体难以参与。新的监管环境下,中小实体企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我们可以实施竞争中立政策,适度降低业务门槛,允许中小实体参与一些创新业务,并为其转型提供必要的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