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入口关”从源头强本强基 推动资本市场增“量”提“质”
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证监会发布重磅文件。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旨在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全面从严加强企业发行上市活动监管,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参与方责任。
【/h/]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璇告诉记者,中国资本市场已进入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全面注册制背景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将逐步完善,“入口”和“出口”将更加均衡。未来IPO将进入更加稳定合理的发行节奏,保持一二级市场的动态平衡。上市标准有望继续完善,IPO定价将进一步规范,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属性公司的上市需求。
【/h/]所有各方对压缩整个链条的责任
【/h/]严把IPO入口关。
【/h/]《意见》对拟上市企业、中介机构、交易所和证监会派出机构提出了要求,并收紧了发行监管全链条各方责任,严把IPO“入口关”。
【/h/]“严把IPO入口关’是强基固本最关键的因素。“中国银河研究院战略分析师、团队负责人杨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可以有效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确保进入市场的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健康和持续盈利能力,并通过筛选出真正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选择,降低整体市场风险。
【/h/]拟上市公司对发行申请文件中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需要树立正确的“上市观念”。AVIC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拟上市公司应诚信披露,确保披露的财务状况、商业模式、风险因素等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其次要加强内部治理,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机制,确保公司经营的合规性;还要积极配合监管机构进行审查和现场检查,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履行应尽的义务。
【/h/]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既是投资者的深切期待,也是必然要求。为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意见》提出建立中介机构对保荐机构、律师、注册会计师履职情况监督检查常态化滚动现场监督机制,周期为三年,原则上全覆盖。
【/h/]董忠云表示,中介机构应对拟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客观的尽职调查,核实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实质;审核企业的发行文件和披露材料,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提供客观可靠的意见;有必要按照监管要求提供客观、全面的风险提示,帮助投资者理性评估投资风险。
【/h/]对于监管部门,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发行部主任严金波在发布会上表示,交易所应承担审核主体责任,加强对拟上市公司的审核,严格监管高价发行。证监会还将做好组织制度落实和统筹协调工作,大幅提高现场检查比例,深化部委监管协作,对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情形进行全链条追溯和责任追究。
【/h/]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首次公开发行及上市辅导监管规定》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现场检查规定》(以下简称《现场检查规定》)。
【/h/]《现场检查条例》增加了一项无需事先通知即可直接进行检查的机制。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措施对“带病闯关”非常震撼。此外,有消息称证监会将大幅提高现场检查比例。现场检查覆盖面不低于拟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
【/h/]增加“不事先通知直接检查”机制,可以显著提高监管的突然性和有效性。杨超表示,这将有助于监管行动更接近市场实际运行的真实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未来监管现场检查的比例将大大提高,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将面临更高的监管审查压力,有利于进一步筛选和优化上市公司质量。
【/h/]在实践中,田璇认为需要平衡审计规模、“不事先通知直接检查”机制和增加现场检查的比例,这是为了在信息披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场检查的穿透作用,规范程序,确保上市公司质量。
【/h/]最近,中国证监会主席轻舞公开表示,现场检查和现场监管的覆盖面仍然非常有限。下一步要大幅提高覆盖面,进一步加大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线索的查处力度,坚持备案,这将倒逼发行人进一步提高备案质量,也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执业和服务水平,勤勉尽责。
【/h/]提高上市门槛。
【/h/]优化公司结构
【/h/]在收紧全链条各方责任的同时,证监会也将对上市门槛有更严格的要求。据报道,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上市前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研究完善部分板块的上市指标;三是严格监管未盈利企业上市。
【/h/]提高上市门槛意味着对拟上市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未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董忠云表示,这将有助于优化上市公司结构。高门槛可以过滤掉一些科技含量低、财务质量差、内控混乱的企业,真正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赋能,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行业结构,提高市场整体质量。
【/h/]要求企业在上市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意味着企业需要有清晰的治理结构、透明的决策过程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杨超表示,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透明度,降低运营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此外,监管对资金规模合理性和募投项目短、中、长期规划的要求是为了确保企业利用上市融资支持实体经济,避免资金被挪用或浪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对“清仓红利”和“关键少数”声誉的监管是为了防止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治理。
【/h/]在完善部分板块上市指标方面,旨在更精准匹配企业发展阶段、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在杨超看来,这意味着不同特点的企业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潜力,提高市场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h/]严格监管未盈利企业上市是为了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成长,保护投资者利益。田璇认为,严格监管未盈利企业上市是为了真正找到具有长期发展价值的优质企业,避免“伪科技”企业试图利用政策窗口快速上市并实现“套现”等不合理现象。
【/h/]降低市场风险
【/h/]提高整体素质
【/h/]随着“入口关”措施的严格实施,未来IPO生态将发生变化,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市场生态、降低市场风险、促进资本市场更好发挥宏观经济“晴雨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h/]“鉴于全面从严监管的趋势,未来IPO将面临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执行更高的审计标准,适应更透明的市场环境。”杨超表示,一方面,更严格的IPO审核和信息披露要求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整体质量,筛选更多有实力和潜力的企业进入市场,减少市场中的劣质公司。另一方面,严格的监管环境将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合规和公司治理,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改善市场的生态环境。
【/h/]董忠云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严格的发行上市准入可以鼓励公司在上市前更仔细地检查其业务发展和财务状况,以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信息不透明和违规的可能性,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h/]在田璇看来,在“准入门槛”强化信审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上市发行节奏将更加科学合理,上市公司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将进一步加快“出口端”的市场化进程,退市标准、退市程序、转板机制将更加完善,从而促进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形成,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宏观经济“晴雨表”功能,与实体经济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