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下IPO撤单数激增
随着首次公开发行(IPO)受到严格监管,越来越多的排队企业正在撤回订单。
【/h/]今年年初以来,IPO终止数量达到历史同期峰值。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年内有82家IPO终止,其中80家主动撤回,占比超九成。与此同时,今年仅有26家a股公司成功上市,同比减少50%。
【/h/]一位投行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撤回IPO受多重因素影响。随着IPO监管趋严,部分业务过于依赖单一客户、盈利能力下降的企业选择终止审核,特别是在加大现场检查比例、严查“清仓红利”的监管导向下,部分企业和中介机构需要对IPO申报进行审慎重新考量和调整,通过先撤回再完善材料的方式满足最新的IPO监管要求。
【/h/]撤回订单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h/]2024年以来,已有82家IPO排队企业终止审查,其中上交所27家、深交所33家、北交所22家。除2家企业因审核未通过或终止注册外,其余80家企业主动退出,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h/]3月1日至3月27日,共有30家公司主动撤回IPO申请,而1月份和2月份分别为32家和18家。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撤回订单最多,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h/]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表示,企业撤回IPO申请、市场环境变化、监管政策收紧以及公司自身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与公司自身财务状况和业务发展有关,包括业绩下滑、不符合注册制下的上市要求,或申请时对板块定位不准确,撤回是为了重新申报;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IPO的审核标准逐步提高,对企业质量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一些试图“带病闯关”的企业已经打退堂鼓。
【/h/]从主动撤回的时间节点来看,多数拟上市公司在交易所第一轮和第二轮问询后主动撤回材料。许多公司在首轮问询后宣布“撤回”,例如他们抨击在创业板上市的思维科技,并在收到首轮问询后4天撤回订单,创下了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的最快撤回记录。
【/h/]取消订单的公司之间存在共性。
【/h/]值得注意的是,撤回订单的公司大多被问及几个常见问题,包括业绩增长或放缓的原因、毛利率、定位问题、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公允性、公司重要股东股份被冻结、实际控制人过往纠纷等。
【/h/]例如,1月11日,林楠电子在连续被问及四个问题后申请撤回材料。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多次被监管问询,业绩的大幅变动是主要关注点。2019年至2021年,林楠电子业绩大幅上升,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6亿元、2.34亿元和3.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9.68万元、1860.82万元、1.07亿元。2022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18.21%,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159%。直至第四轮问询,北交所仍对林楠电子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疑问,并要求林楠电子结合行业发展、市场竞争格局、公司生产经营、收入构成、主要原材料成本、期间费用、产品价格变化等情况,进一步量化分析2023年各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变动的具体原因。
【/h/]另一个例子是彭飞生物,它在注册阶段“倒下”,成为今年第一家在注册过程中失去声誉的企业。彭飞生物已于2022年3月成功过会,提交注册申请后等待了近两年仍未获批。最终,彭飞生物和保荐人选择主动撤回材料,结束本轮IPO排队之旅。一般来说,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业绩,使其难以证明自身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性。
【/h/]由于上市前的意外“清仓红利”,一些公司撤回了订单。3月20日,青牛科技及其保荐机构提交了撤回创业板IPO的申请。根据相关规定,深交所决定终止对青牛科技在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审核。
【/h/]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青牛技术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5.21亿元、3.68亿元和3.55亿元,各期末货币资金规模有所波动。2022年,青牛科技实施现金分红1亿元。“分配股利、利润或支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与各期现金股利有很大区别。对此,在首轮问询中,深交所要求青牛科技进一步量化分析各期末货币资金余额变动的原因,并结合经营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资金需求等情况,说明2022年大额现金分红的必要性、相关股东收到分红后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支付的现金分红用于分红、利润或支付利息差异较大的原因。
【/h/]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要求上市公司上市前要密切关注是否存在突然“清仓红利”,严防严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h/]上市门槛将进一步提高。
【/h/]近期,证监会围绕IPO监管提出多项措施,包括严格申报拟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财务数据、分红、定价、募资、盈利等方面的质量,同时,收紧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常态化滚动现场监管机制,突出交易所审核主体责任。
【/h/]特别是对“申报即责任”“带病闯关”的严格监管和重申,明确了对“查后退出”现象要一查到底、责任到人。2月9日,证监会公布了对思尔信的行政处罚。经查,发现公司申请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涉及的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公司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涉及欺诈发行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对其进行了严厉处罚。该案是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发行人主动撤回申请后,证监会查处的首例欺诈发行案件。
【/h/]除终止保荐的IPO项目外,部分券商因保荐项目被处罚。例如,1月29日,上交所现场督导发现海通证券存在首发保荐业务履职明显不到位、投行质控核心部门未能识别项目重大风险、尽职调查存在疏漏等缺陷。上交所决定对海通证券进行监管,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管。
【/h/]田表示,随着监管的全方位加强,未来企业上市门槛将进一步提高,预计终止审核的企业数量将继续上升。参与市场的各方都必须勤勉尽责,企业必须关注自身的基础设施,包括财务健康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以确保符合标准时可以申报。中介机构需要提高执业质量和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以避免不合规行为对其声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