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管行业马太效应明显 九家公司净利润占比超八成
【/h/]据中国保险业协会网站消息,截至目前,除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暂未披露外,已有3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披露2023年年报。据统计,32家可比口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49.57亿元、净利润153.18亿元,均较2022年末实现正增长。
【/h/]整体来看,行业马太效应明显。3家公司净利润超过20亿元,另有6家公司净利润超过5亿元。9家公司的净利润占行业净利润的80%以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净利润增速的变化也较为分化。四家公司的净利润实现了翻倍,但许多公司的净利润下降了20%以上。
【/h/]三家公司净利润均超过20亿元。
【/h/]截至5月6日,除华夏久盈资产尚未披露年报外,已有33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布了2023年年度信息披露报告。
【/h/]经营业绩方面,整体来看,32家可比口径保险资管公司(中邮资管仅披露2023年数据,无可比口径)整体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2022年末均实现正增长。
【/h/]值得一提的是,保险资管行业的“二八效应”仍然相当显著,呈现强者恒强的态势。中国人寿资产、平安资管、泰康资产的营收和净利润均较高,净利润均超过20亿元。
【/h/]其中,中国人寿资产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2.57亿元、净利润28.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3%和21.81%,营收和净利润均位居行业第一。泰康资产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1.03亿元、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4%、22.70%。2023年,平安资管实现营业收入42.75亿元、净利润27.04亿元,较2022年同期分别下降5.76%和8.92%。
【/h/]中国人寿投资、太平资产、太保资产、阳光资产、新华资产、华泰资产净利润均在5亿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上述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净利润已超过120亿元,占全行业净利润的80%以上,行业马太效应较为明显。不过,也有两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2023年出现亏损。太平资本和安联资管2023年分别亏损0.11亿元和0.45亿元,但亏损均低于2022年。
【/h/]表现分化。
【/h/]从净利润增速来看,保险资管公司业绩分化较为明显,21家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11家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
【/h/]永诚资产、长城财富资管、中再资产、国华兴益资管净利润实现翻倍增长,其中永诚资产净利润由2022年的0.3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16亿元,同比增幅超280%。在净利润下降的公司中,英达资产、建信保险资产管理和中盈益利资产的净利润下降幅度超过20%。整体来看,多数净利润下滑的保险资管公司也出现了营业收入下滑的情况。
【/h/]除了营收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ROE)也备受关注。ROE是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率,是衡量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经过梳理发现,32家保险资管公司2023年整体ROE超过16%,但不同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h/]其中,民生通惠资产2023年ROE最高,超过83%。永诚资产、平安资管的净资产收益率均超过30%,泰康资产、太平资产、光大资产、建信保险资管、工银安盛资产、华泰资产、阳光资产的净资产收益率均超过20%。
【/h/]发展第三方业务
【/h/]大资管时代,发展第三方业务日益成为保险资管公司的共识,部分保险资管公司公开表示要以更大力度做强第三方业务。
【/h/]相关数据显示,与上一年相比,许多公司的第三方业务规模快速增长。例如,截至2023年底,泰康资产托管的第三方资产总规模超过2万亿元;中国PICC集团第三方资产管理规模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6.3%;中国人寿资产第三方业务规模达7200亿元,较年初增长28%。
【/h/]“做优做大第三方业务是保险资管机构实现卓越的必由之路。”PICC资产总裁黄本耀曾表示,保险资管机构应聚焦中低风险偏好客户,积极创新产品形态,培育和输出资产配置、绝对收益获取等特色投资管理能力,提供与客户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大业务创新,在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h/]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保险资管公司在2024年重点工作中提及“第三方业务”。中国人寿资产表示,将聚焦价值创造,以更大力度做强第三方业务。光大永明资产表示,2024年将深入推进投资系统2.0建设,全面提升投研能力和优化完善第三方服务体系;坚持做强第三方业务积极把握行业发展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