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见大小银行分红“底牌” 低息时代谁更值得托付
在风险偏好下降的背景下,高分红策略受到市场青睐。说到“分红群体”,一定不能绕过上市银行。每年财报季,我们经常能听到上市银行分红上千亿的新闻。
“几年前我看中了银行股。股价相对稳定,分红高,比很多理财产品都好。”北京居民肖鹏说。五年来,六大国有银行现金分红比例稳定在30%或以上,多家上市银行股息率超过6%。
为响应新“国九条”的要求,近期多家上市银行透露了中期分红意向。然而,在净息差持续收窄、资本补充能力承压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股东收益与自身发展的跷跷板,是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往往缺乏核心一级资本,发债“补血”多为补充二级资本和一级资本中的非核心一级资本。从长期来看,银行资本补充问题只能以内部增长为主,外部来源为辅来解决。
分红情况“冰火两重天”
2023年仅六大国有银行分红就将超过4100亿元。五年来,六大国有银行的分红比例稳定在30%。
其他类型银行的分红是分的。股份行中,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近年来不断提高分红比例。2023年,招行现金分红比例为35%,在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一。招商银行最近五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3%。华夏银行、浙商银行2023年下调现金分红比例。
浙商银行副行长罗峰表示:“2022年分红比例为37%,因为上一年没有分红,避免影响配股进程,所以提高了2022年的分红比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浙商银行有信心将年分红比例保持在30%以上。”
城商行方面,分化态势进一步显现。近三年,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重庆银行分红比例保持在30%以上,厦门银行、成都银行、重庆农商行分红比例稳步上升,青岛银行、Xi安银行、常熟银行、苏南银行分红比例明显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城商行中的“尖子生”宁波银行分红比例不足20%。2023年分红比例为16%,较2022年的14.8%略有上升。郑州银行是唯一一家连续四年不分红的上市银行。
和资本补充构成了一个跷跷板。
中小银行的红利分化与其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密切相关。“一方面盈利能力本身存在分化,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充足率的限制,部分银行会将更多的利润用于补充资本,提高长期可持续的净盈利能力。”邮政储蓄银行的研究员卢·彭飞认为。
对于2023年未分红,郑州银行回应称,主要原因是银行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响;合规留存未分配利润,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政策日益严格,留存的未分配利润将作为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
“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普通股派发现金红利6元(含税),主要是考虑到公司业务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本次分配方案在保证投资者流动性需求的同时,有利于公司内生资本增长。”日前,宁波银行董事会秘书于刚表示。
银行的高分红是一个跷跷板。一方面回报投资者,有利于市值的增加,另一方面会影响内生资本的增长。尤其是在息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如果平衡不好,可能会对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对于上市银行来说,分红并不是越高越好。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亦丰表示,重点在于四个变量的平衡,即RWA(风险加权资产)、ROE(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充足率和对应的分红比例。“目前国有银行和部分股份银行的分红比例都在30%以上。这类银行的ROE可以稳定在10%以上,RWA控制在7%-8%。账户整体平衡,资本充足率能够满足监管要求。而个股行和城商行存在分红和资本补充的矛盾。”
roe的高低决定了银行资本的内生补充能力;RWA的增速决定了银行资本的消耗,进而决定了RWA的增速。
某城商行人士表示,监管对银行资本、利润和信贷投放的态度是银行利润太高挤压实体,利润太低补充资本。商业银行的利润一部分用于缴纳所得税,另一部分用于分配普通股股利,其余部分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如果银行资本承压,那么信贷供给能力就会受到制约。
某股份行副行长表示:“大型银行不再那么注重规模增长,大家都在寻求高质量的发展,所以RWA的增速一般控制在6%-8%,所以对我们来说,资本补充的压力是好的。但对于一些中小银行来说,还是在乎规模和市场份额,所以压力更重。一些经营业绩不好的中小银行已经迫不及待要分红了。”
部分中小银行面临两难。
资产规模的扩张需要建立在充足资本的基础上。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的同时,银行也需要夯实风险缓冲。2023年,银行净息差将继续收窄,净利润增速将下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通过留存收益补充资本的可持续性。
在当前经济复苏、努力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银行信贷投放的持续增长加剧了银行的资本消耗,商业银行需要扩大资本以支持信贷投放的增加。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上行,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核销规模和风险拨备增加,削弱了内生渠道的补充作用,加剧了银行资本短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06%、12.12%和10.54%,比2022年末分别下降0.11、0.18和0.2个百分点。在上市银行披露的2023年年报中也可以看到,多家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同比下降。
目前部分银行资本金相对不足。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银行资本补充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一级资本5%,一级资本6%,资本充足率8%。
此外,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最低资本要求计提储备资本。储备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也就是说,所有银行需要在最低资本要求上再加2.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7.5%(核心一级)、8.5%(一级)和10.5%以上。
目前,一些银行面临着资本相对短缺的问题。上市银行一季报显示,截至一季度末,青岛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郑州银行、兰州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9%以下;兰州银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下;郑州银行、苏农银行、兰州银行资本充足率在12%以下。
发债“补血”成为很多银行寻求资本补充的重要方式。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方式,一是“增利”的内生渠道,二是外生渠道,包括IPO、配股、定向增发、可转换债券、优先股、永续债和特别国债。中小银行在资本补充方面面临更多挑战,其中发行永续债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方式,专项国债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补充。
如何标本兼治
“目前最稀缺的是核心一级资本,而银行发债往往是补充二级资本和非核心一级资本。因此,我们正在寻求海外私募,希望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上述股份行副行长表示。
湖南省联社一级高级经理彭树军表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内源为主,外源为辅。短期来看,银行补充内生资本的难度较大,但长期来看更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在适度进行外源性补充“治标”的同时,要不断夯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推进内源性补充的完善“治标”。同时,商业银行实现内源资本补充的关键在于保持稳定的利润增长,这也是当前银行必须重视和练好的内功。
具体来说,可以加强资产配置管理,包括经济周期和市场供求背景下的资产规模、结构、久期和杠杆率的管理。资产配置管理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收益水平,另一方面会关系到资产质量的变化。只有保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才能保持合理的收入和利润。
加强会计和财务管理,实现利润增长和合理分配是重要手段。密切关注减值损失的计提。一方面,要根据不良资产的余额和权重,提足准备金,不留缺口;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资产质量,有效降低超额拨备,挤压利润空。股份现金分红的合理安排。对年度质量指标和效益指标表现较差的机构,可依法合规不发放现金红利,以提高资本充足水平,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近日,十几家银行响应新“国九条”要求,透露了中期分红意向。业内人士认为,上市银行增加分红频率有助于稳定股价。但是,分红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根据经营业绩稳步提高分红比例。
在业内人士看来,提高分红比例应建立在良好的经营业绩基础上,平衡股东、员工、投资者、存款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关切,充分考虑并妥善处理短期分红与长期发展的关系。2024年,面对净息差收窄、利润下滑的压力,上市银行首先要开源节流,努力保持利润增长基本稳定。同时,应通过利润留存等方式适当补充资本。,从而增强风险补偿能力。
上海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大部分上市银行有必要适度增加分红,并保持一定的分红比例。“上市银行的经营能力相对较好,适度分红不会对其经营状况和资本补充产生大的影响。长期来看,分红有助于上市银行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市场价值,对后续融资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