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滴灌通裁员四分之一:资金压力凸显,员工一天内走完裁员流程
界面新闻记者|张喜龙
界面新闻编辑|林腾
投资机构滴灌再次卷入纠纷。
5月以来,“领跑者计划”让滴灌陷入了“有偿劳动”的舆论漩涡;另一方面,裁员100多人,占四分之一,进一步将公司推上风口浪尖。
陈静是滴灌的前台员工。他告诉界面新闻,5月20日收到裁员信,距离第一封“二级火箭离职”内部信仅一周。
“上午收到一封裁员信,下午被叫去谈话签字。不到半个小时,账号就作废了。过了一个多小时,它来把电脑拿走了。”整个裁员过程在一天内完成,速度之快让陈静有些反应迟钝。他的部门在裁员名单上。
5月22日,滴灌确认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100多名员工被变动或裁员。滴灌将为员工提供“N+3”离职补偿。
虽然“裁员的消息在公司内部流传已久”,但出乎陈静意料的是,公司从自营模式切换到交易所的速度太快了。“你为什么这么着急?你还没有给出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
“一线销售受影响最大”
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滴灌在5月中旬致信员工,宣布启动“领袖计划”员工后续项目。一周后,滴灌又发了第二封关于裁员的内部信。
“聊的时候告诉我们,被裁不是因为个人的能力和业绩,而是做的好,而是因为公司的整体(战略),没办法。”陈静回忆,裁员内部信中也提到责任在管理层,自己对业务发展过于乐观,人员储备超出了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信中还提到裁员100多人。
今年1月,在向澳交所公布《滴灌连接通用标准》后,滴灌连接宣布全面专注于交易所运营,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内部称之为“第二阶段火箭启程”。
5月24日,滴灌接口的消息称,新阶段已经不适合继续保持高速的自有资金投入,因此前期直接投入提前配置的相关人力物力已经不适合新阶段新任务;保持足够的战略资本也意味着必须严格控制运营成本。这是我们必须进行裁员调整的根本原因。
最早的时候,滴灌链澳洲证券交易所是由滴灌链基金牵头接手所有投资。今年3月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滴灌合伙人、首席营销官李炜表示,未来将弱化投资的作用,强化交易所的作用,向“裁判”过渡。计划将澳交所的资金投入比例从去年的100%降至今年的50%以下。
“裁员一点都不奇怪。”其实陈静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动作这么快还是有点出乎意料。“公司很早就宣布转型,内部裁员的消息也传了很久。大家都心知肚明。改造交易所意味着不需要业务人员。BD(业务拓展)从去年年底开始基本没有业务了。”
陈静认为,100多人中,一线销售受影响最大。虽然前中后台都有人参与,但“前台肯定砍了一大波”,“毁团”的部门主要是前台和中台。
直投资金接近上限。
真正让滴灌陷入舆论风暴的,是“要求员工支付100万元工钱”的讨论,这个讨论源于公司公布的“领袖计划”。
【/h/]“领袖计划”是滴灌近期推出的员工跟进投资项目,由员工出资100万元,滴灌出资900万元,共同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本质上是合资企业。
上海万华律师事务所律师郝大海对界面新闻分析指出,一般来说,公司业绩增长乏力或达不到预期,就会推出这样的计划,这与万中创业类似:“如果成功,员工和公司都受益;如果你失败了,你就输了。这是一种将员工和公司捆绑在一起的商业策略。”
可以肯定的是,滴灌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滴灌方面表示,原来公司直接投资的拨款占总资金的40%,现在已经接近上限。这两年用自有资金直接投资建模型进展顺利,所以惯性增长太快,管理层当时的认知并不深刻。虽然它知道,但控制得不够。
陈静还注意到公司对资金的渴求明显增加。他透露,业务板块主要分为资本端和资产端。之前的重点是资金端,也就是寻找投资人,扩大资金规模。
据天眼调查,2021年,滴灌连接完成a轮5000万美元融资;2022年3月,完成7000万美元B轮融资;2023年8月,完成4.58亿美元C轮融资。
滴灌方面曾回应称,公司已筹集超过6亿美元的资本,已偿还超过2亿美元的投资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向:一是直投尽可能为市场创造最大的模式,与市场投资者合作,共同进行直投。第二,交易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第三,作为受监管的持牌交易所,储备足够的长期战略资本储备。
滴灌环节自有资金的步伐确实超出了市场预期。按照原计划,滴灌将在2022年底实现“千店招商”,但2022年8月提前完成了1000家小微门店的招商。
当时,滴灌联合创始人李小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2023年底投资2万家门店。但截至目前,在滴灌连接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小微门店约有12400家,这也反映了滴灌连接的资金压力。
争议从未停止。
资金压力的背后,其实是滴灌这个“非股非债”的新品类,面临着机制和监管不成熟、市场认可度低、争议大等诸多挑战。这种投资颠覆了以往传统金融市场的认知,是否适合小微企业尚无定论。
作为领投方,滴灌链的底层资产是基于滴灌链在内地的实体与小微企业以“日收益分成合同”(DRC)形式订立的合资合同关系,对小微企业的一揽子未来收益权。滴灌将在滴灌证券交易所列出中国的每一个刚果民主共和国,对应一个特定的每日收入分享券(DRO)。
最具轰动效应的质疑来自嘉华资本的创始人宋·。当时他在社交平台发帖,质疑滴灌“本质上是高利贷者,是升级版的P2P”。
联合信贷结构融资二部技术总监管雪对界面新闻表示,DRO资产的底层是小微企业的收入,因此对小微企业的持续经营依赖度很高;未来现金流的稳定性还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区位竞争因素、行业政策变化、竞品出现、市场环境变化等。
作为一名前内部员工,陈静对探索新的资产模式感到了巨大的阻力:“毕竟小微企业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资产,关注如何帮助小微企业更好的运营。但公司只违约赔付,不考虑资产端,关注资金端,关注如何调整产品结构,设定优先级,更好地服务投资者。”
员工带钱上班?
5月24日,滴灌在界面上回应新闻查询称,领袖计划是针对有投资能力的业务骨干的内部激励计划,只有20人。领导计划与裁员无关,不存在“不出100万就被裁或被调”的说法。两者的直接联系是在“二级火箭”战略期间同时发射。
根据网上传播的内部草案,员工自愿报名参加这一计划,SPV将为滴灌提供净收入分成:在滴灌回到其原始成本之前,分成为70%;回本后,分成35%。对于净收入减去分成和运营成本,SPV可以自由支配,比如分红,但分红不能超过当年余额。
郝大海认为,既然员工和公司都各自出资成立了SPV公司,那么员工出资的100万可以理解为投资款,本质上是动员员工与原公司合伙组建新公司,员工与原公司之间也存在对赌成分。
“这是内部计划,员工的出资相当于风险投资。”滴灌方面表示,该员工的投资属于国内资金,不会用于投资,也可以避免触碰滴灌证券交易所自有资金来自国外的法律红线。
陈静把100万理解为存款或共同出资的基金。员工除了交钱,还需要负责日常运营、投资和创收。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认为这个计划更像是一个创业模式,把外部的合资模式放在里面。当时公司有20多人申请了这个计划。最终筛选的20人中,有管理层,也有普通员工。“并不是说每个人举报后都能被选中。”
虽然滴灌方面表示领袖计划与裁员没有联系,但陈静认为第一封内部信实际上加速了第二封内部信的到来,而第一封内部信也与舆论的发酵有关,这让一系列动作感觉像是“赶鸭子上架”。“领袖系统怎么操作,其实最后也没定下来,很多具体流程都空白。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静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