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如何构建可持续养老金融体系?清华大学五道口论坛专家热议
【/h/]界面新闻记者|孙艺珍
【/h/]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全球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和社会保障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养老金融的可持续性、“银发族”的养老需求和消费需求备受关注。
【/h/]在5月27日和28日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80年与未来展望”国际会议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聚焦养老金融发展。
【/h/]中国保监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周在会上指出,发展养老金融是当前保险业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保险服务的有利时机。金融业应抓住养老金融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养老财富的积累和储备提供更安全、更稳定、更可持续的保障。
【/h/]周认为,自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以来,保险参与养老金融的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难点和痛点。
【/h/]一是养老保险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二是个人养老金账户金额较低;三是公众对养老保险市场的了解程度不高,对养老金融产品缺乏了解和信任。
【/h/]“作为保险机构和金融机构,我们应该加快工作速度。迄今为止,约有5000万人开立了账户,只有约30%的人完成了账户支付。现在根据统计,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加快精准服务,提高水平。”周在谈到目前个人账户养老金数额偏低时说。
【/h/]周认为,做好养老金融发展工作,一是要推动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多样化;二是提高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水平,下一步要研究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运作、提高投资能力和加强风险管理的问题;三是要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优化个人养老金制度,不断扩大制度覆盖面。
【/h/]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勇在会上指出,发展养老金融要统筹发展养老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
【/h/]他指出,从资金面看,目前我国养老金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积累型养老金发展不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保持在基本水平,居民需要充实养老储备,实现更高水平的养老生活;从服务者角度看,当前养老服务体系高度依赖公共部门的福利性养老设施,供给不足且难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从产业角度看,由于养老产业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养老产业的融资与投资难以对接,优质养老产业供给不足。
【/h/]对此,董克勇指出,养老财政应继续完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国家统筹,扩大第二支柱养老金的覆盖面,并完善第三支柱养老金政策;养老金融服务要求优化居民财富管理,真正实现养老资产多元运用;养老产业金融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力量,多渠道结合社会资本,发挥政府政策性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助力养老产业快速发展,满足居民未来需求。
【/h/]贝莱德集团中国区负责人樊华表示,面对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改革退休年龄、养老金制度和养老金投资,以构建可持续、高效的养老金融体系,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
【/h/]“从长期趋势来看,全球养老金体系正在从固定收益养老金(DB)向固定缴款养老金(DC)转变。对于DB养老金,老龄化导致的养老金不可持续性风险完全由计划提供商承担;DC型由实收金额和未来实际投资利润决定,相当于将不可持续的风险转移给被保险人本人。从全球养老金资产规模最大的7个国家的数据来看,过去20年,DC类型的比例从41%上升至55%。”樊华介绍道。
【/h/]樊华指出,从国际经验看,养老金积累不仅取决于“支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投资”。
【/h/]具体来看,面对严峻的保值增值压力,全球养老金管理人首先增加了以目标日期策略为代表的符合养老特征的投资策略。他们从被保险人的生命周期规律出发,根据股票、债券、存款等各类大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制定了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资产配置方案。经过30年的发展,目标日期策略已被大多数养老金计划采用;二是增加具有较强抗通胀属性的非标准另类投资。在全球养老金规模最大的七个国家中,养老金投资于另类资产的比例从2002年的9%上升到2022年的23%,在所有主要资产中排名第一;第三是全球股票投资。数据显示,近20年来,七大主要国家的股票资产中,海外股市占比从1/3上升至2/3,国内股市占比大幅下降。全球资产配置的兴起使被保险人能够以资本收益的形式分享世界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的增长利润。
【/h/]在谈到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养老金融体系时,樊华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加强投资者教育,建立养老金融市场化运作模式。
【/h/]一是注重养老金制度改革与资本市场建设的相互促进,鼓励以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为代表的“耐心资本”进行长期投资,利用养老基金长期稳定的特点,承受短期波动以换取更好的长期收益;二是丰富养老第三支柱的产品供给,满足个人差异化需求。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人群、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需求,合理设计多元化养老产品供人民群众投资;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培养人民群众用投资为养老做准备的观念。引导公众了解第三支柱的重要性,认识到养老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并注意增强消费者购买老年金融产品的意愿,从而为养老增添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