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四个月上交所重启IPO审核会议,首个过会项目花落科创板联芸科技
界面新闻记者|孙艺珍
“430”新规后,第一个IPO项目花落了拟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李安运科技。
5月31日,上交所召开会议,审核李安运科技发行上市申请。上交所认为,李安运科技(杭)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距离上一次上交所会议已经过去了将近四个月。此前,上交所于今年2月5日召开2024年第12次发审会,北京京仪经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获得通过。
具体来看,交易所此次问询李安运科技的事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公司上市后是否存在业绩大幅波动或下滑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是否会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二是结合公司AIoT信号处理与传输芯片产品的性能、下游市场需求,以及产品和技术服务对主要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说明该类业务的可持续性;结合公司整体产品结构、业务发展、R&D投资和市场发展情况,说明是否存在对关联方的重大依赖,是否影响公司经营的独立性。
李安运科技是一家平台型芯片设计企业,主要提供数据存储主控芯片、AIoT信号处理与传输芯片等产品。
2022年12月28日,李安运科技向上交所提交了科技创新板IPO申请。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会计师事务所为德勤。2023年,李安运科技营收10.34亿元,净利润3105万元。
自IPO申请提交本次会议以来,李安运科技已经经历了两轮交易所问询。在此期间,上交所主要关注李安运科技业绩波动、客户和供应商集中度高、关联交易金额、相关技术服务开发成果控制权稳定性等问题。
政策方面,4月30日晚间,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2024年4月修订)、《科技创新板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4月修订)等9项业务规则,涉及上市公司定位、提高强制退市指标、加强对中介机构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
根据上交所发布的相关起草文件,新规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了板块定位的要求。从行业地位、业务规模、核心技术和工艺、行业趋势、业务稳定性和转型升级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发行人和保荐人对主板定位的评价和判断的具体要求。同时,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板的主要服务方向。
上交所新闻发言人指出,上交所对《关于申报推荐企业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板科技创新评价标准,强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长性的关键指标。将最近三年R&D投资额由“累计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累计8000万元以上”,将“申请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调整为“申请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并能够产业化”,将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由例外条款中的“达到20%”调整为“达到25%” “形成核心技术并应用于主业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达到50项以上”,同时增加了发明专利“产业化”的要求。
第二,着眼于推动科技创新的需求,压实保荐人的推荐责任。要求发起人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导向,立足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板定位,推荐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突出、行业地位突出或市场认可度高、成长性强的“硬科技”企业申请科技创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