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个人养老金税优额度、大力推广长护险…….嘉宾热议金融支持银发经济发展
界面新闻记者|苗一伟
养老金融是中国作为金融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6月20日,在陆家嘴论坛主题论坛上,中国人寿副总裁蔡喜良、政协常委周汉民、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总裁赵永刚等多位嘉宾分享了金融业支持银发经济的解决方案。
中国人寿副总裁蔡希良:提高个人养老税最优额度。
在当天的“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主题论坛上,中国人寿副总裁蔡锡良表示,目前,在我国实施的养老金融“三支柱”政策体系中,三支柱很不平衡。截至去年底,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参保人数为10.7亿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二支柱参保人数近7600万人,第三支柱为个人养老金。到去年年底,开户数超过4900万。可惜账号空转板率70%左右,第三支柱是短板。
另外,他表示,不仅第三支柱是短板,第二支柱也有软肋,企业年金覆盖率还是比较低的。要尽快采取行动,大幅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所以他建议,第一,在政策上,研究要求企业必须先加入第一支柱,再加入第二、第三支柱,企业年金职工参保率必须达到70%,这是隐性门槛。我们可以尝试打破这些隐性门槛,让广大中小企业和公众有更多的选择自由。
第二,在税收方面,可以研究适度提高个人养老金的优惠税额,现在是一年12000,同时优化个人养老金无差别增税3%,对中低收入者、灵活就业人群等予以豁免。,从而增强第三支柱对广大免税群体的吸引力等等。通过这些政策优化,有效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参保积极性,为有效增加养老金储备创造更好的条件。
政协常委周汉民:长期护理保险亟待顶层设计。
在当天的“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主题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表示,我国仍需大力推广长期护理保险。
他建议长期护理保险应该成为强制保险,应该全民覆盖。在日本和德国,长期保险是强制性的,全民投保。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已经试点了8年,急需向全国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更重要的是,长期保险的融资要多元化。目前试点阶段还需要财政补贴、医保和个人缴费。如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保险应该提供相应的支付手段。
此外,周汉民还指出,我国的长期保险在制度上需要顶层设计,需要通过立法和法规来规范。在服务提供方面,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解决国家层面的服务分类和统一标准,将长期护理专业提升为高等教育中急需加强的专业领域。
他建议,上海作为长期保险的试点城市,应该继续秉持“为国家试行制度”,“另辟蹊径”。上海作为长期保险的先行者,最有条件尝试,比如长期保险能否在上海全覆盖,能否作为强制保险推广,能否出台顶层设计和统一服务标准。
中国太保赵永刚:加强养老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
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在论坛上表示,保险机构要充分发挥长期资金优势,中国太保通过布局养老机构,依托长期庞大资产,构建养老产品、投资、服务生态闭环。
为了满足银发市场的新需求,中国太保较早开始了养老服务的布局。目前,太保家园在全国13个城市布局了15个养老社区,也形成了从“住有所享”到“生活自理”、“护理疗养”的全覆盖产品体系。截至2023年底,行业已建成运营养老社区30余个,床位28000余张。
他表示,中国太保通过布局养老社区,让客户在养老基金积累期锁定优质的健康医疗资源,在基金归集期获得一站式对接,增强客户的获得感。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养老产业与保险资金特性的天然匹配,养老产业的布局也有利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探索从养老金支付向养老服务支付的转变。
不过他也表示,养老社区还是面临一定的盈利压力,但是养老服务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业,需要沉淀下来,打造核心能力。目前,中国太保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第一,精准定位客户群,供需匹配是关键问题。只有聚焦客户的真实需求,构建服务体系,才能有效带动入住率。随着入住率的提高,成本覆盖和盈利是未来的目标。生活救助、护理服务、康复正是未来养老社区的需求。目前,中国太保正在南京、杭州、成都、普陀等多个社区打造认知护理、水疗、康复、慢病管理等特色服务,建立我们的差异化优势。
第二,建立差异化优势。运营能力关系到客户满意度,关系到养老板块的运营效率,关系到整个保险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只有运营做好了,养老金才会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从“成本中心”变成公司新的“利润源”。
第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养老产业仍然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强能够支撑养老社区运营的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面向未来,有意识地加强养老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