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如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国民养老、中国再保等机构“支招”
界面新闻记者|吕文琪
“保险来源于互助共担风险,‘人人为我,人人为我’的理念自然符合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保险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李也为保险行业未来的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他表示,行业要找准保险业服务中国现代化的着力点:一是聚焦创新发展,精准高效服务新的优质生产力;二是关注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以安全应急为重点,不断推进社会治理效率提升,深化改革,增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李的演讲在保险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近日,界面新闻采访了多家保险公司,探讨如何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服务中国现代化。
加速补齐第三支柱短板。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保险为1.64亿家庭提供保险保障,大病保险覆盖人口达12亿。保险业累计养老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超过2万亿元。
李表示,将加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提高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覆盖率,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为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市民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量身定制保险产品。
作为养老第三支柱代表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已经实施一年多了。截至2023年底,已有5000多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存在“三低”,即实际缴费人数比例低;实际存款额比例低;实际投入的资金比例较低。
据了解,开户后真正存款的人不到三分之一,人均存款资金只有2000多元,与每人每年12000元的上限相差甚远。实际存款资金只有200多亿元,相关问题仍需金融机构探索创新。
泰康养老对界面新闻表示,作为中国金融市场上唯一一家带有“养老保险”字样的持牌金融机构,养老保险公司在养老金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承担起发展养老金融的主体责任,探索最优的养老融资模式,帮助构建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国家养老保险相关人士告诉界面新闻,中国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人口庞大,迫切需要发展银发经济和养老金融,以实现老有所养。同时,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完善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势在必行。
作为养老“国家队”,全国养老保险将普惠作为第三支柱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普惠型养老保险服务发展,主动融入社会和民生。
该人士表示,全国养老保险坚持“让人看得懂、看得懂、好操作”的业务运营和产品设计基本出发点,加快完成第三支柱养老金板。大力发展个人养老、商业养老等具有养老风险保障和长期资金管理服务的商业保险年金业务,重点关注中低收入者、新业态和灵活就业人员,特别关注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客户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量身定制商业养老保险服务,不断扩大产品和服务供给。
泰康养老认为,养老理财的核心是善用杠杆,个人养老产品具有“优税+稳健复利”的双杠杆。
为提高个人养老的参与度,泰康养老探索专业化服务模式,走进企业,将服务传递到每一位员工,提高政策知晓率、覆盖率和保费缴纳额。在产品层面,泰康养老销售的个人养老产品为泰康医养康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泰康养老表示,长期稳定的个人养老金缴费,将为行业沉淀可观的养老资金,加速企事业单位职工第三支柱体系建设,实现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赢。
以保险构建灾害防护网络。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种灾害易发多发。据悉,从全球平均水平来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赔偿约有40%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李表示,保险业完全有潜力、有能力在完善国家应急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和完善多方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引导保险机构发挥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灾害预防工作。
中国再保险总裁庄干志表示,再保险要加快巨灾模型发展,以科技手段提升巨灾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摆脱传统粗放发展模式,使巨灾风险“看得见、明了、可控”,助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灾害风险应对稳定可持续。
作为中国气候变化和巨灾风险管理领域的先行者,中国再保险将围绕提高巨灾风险分散和管理能力、完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和充分发挥巨灾技术赋能作用,通过国际市场更好地分散和转移巨灾风险,支持保险业扩大巨灾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巨灾模型等关键基础设施, 推进巨灾风险证券化等创新探索,保障保险业稳定发展,助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治理。
增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整体来看,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范围广泛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通过改革增加活力,通过发展解决问题,推动保险业开创新局面、上新台阶。”李对说道。
在保险业深化改革、提升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李提到,一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降本增效。二是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强化资产负债联动。三是夯实发展基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国民养老保险相关人士表示,“坚守底线思维,统筹金融发展与安全,满足多样化的养老财富管理需求,切实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该人士认为,在保险业深度转型期,金融管理总局相继出台了调整产品预定利率、优化偿付能力风险系数、严格执行“报银融合”、加快发展商业保险年金等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了行业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注重价值和效率转变。
全国养老保险将进一步完善保险产品定价机制,严格执行“报银一体化”政策,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加强内涵发展、特色经营和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