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禁止代销私募产品?会带来哪些影响?业内人士深度解读
界面新闻记者|曾凌俊
“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征求意见稿,但是很大概率禁止商业银行代销私募产品,这可能与近年来私募操作不规范,投资者与代销机构纠纷不断有关。”某股份制银行零售部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近日,市场上有消息称,有关部门将修改商业银行代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商业银行不得销售本通知规定范围以外的机构发行的产品,也不得代销私募投资基金或者借道其他持牌金融产品变相销售私募投资基金。
上述股份制银行零售部负责人表示,该事件对银行整体影响不大,但对私人银行影响较大,因为私募是私人银行高端客户的主流选择。
不过多位银行人士表示,目前只是在传闻阶段,能否落地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根据2016年5月原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销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只能销售由原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法监督管理并持有金融许可证的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
也就是说,现行的商业银行代销业务监管政策规定了商业银行代销产品的范围,必须由具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进行代销。即使私募基金产品已经在基金业协会备案,如果发行人没有相关牌照,银行也不得代销。
“早就规定银行不能代销私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会通过阳光私募的方式进行操作,避开这个规定。”有银行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目前市场合规的运作是通过“阳光私募”,即由持牌的信托公司发行信托集合理财计划,聘请私募机构作为管理人,使相关产品在商业银行的渠道销售。
“这种模式已经运行了很多年。在这个时间点上,有消息称禁止银行代销私募产品。大概率与近年来私募、雷阵雨等事件有关,监管有所收紧。”上述银行零售部负责人表示。
某股份制银行资深从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私募产品的波动风险比较大。目前有消息称,监管禁止银行代销私募产品,可能是为了降低银行代销产品的风险,更好地保护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的权益。
目前国内私募机构数量超过2万家。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21032家,管理基金1152794只,规模219.90万亿元。
数量增加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行业混杂,给投资者和机构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些商业银行卷入类似纠纷。比如早在几年前,浦发银行销售的私募产品就曾出现过延迟付款的情况,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投诉。
原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此前曾发文通报浦发银行,存在代销产品准入尽职调查不到位等5个问题。
“主要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来说,对于银行来说,收获不多,麻烦也不少。”一位私募基金研究总监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私募基金的监管力度较弱,更依赖于自律,这也导致了近年来的一些诸如雷雨、跑路等风险事件。部分私募基金通过信托等渠道嵌套销售给商业银行的高净值客户群体。一旦爆发雷霆,很容易引发纠纷,后遗症也很多。商业银行作为代销机构,会出面承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资深金融监管专家周说。
会带来什么影响?
银行禁止代销私募基金对各方的影响不同。
上述银行人士表示,目前代销私募产品的银行并不多,产品整体规模也不大,占银行收入的比例很低,主要是私人银行代销。因此,即使禁止商业银行代销此类产品,对银行业务的整体影响也是有限的。
上述银行业零售部负责人表示,此事对私人银行影响较大,因为私募是私人银行高端客户的主流选择。私募渠道有限,可能会对部分私人银行的理财业务拓展造成一定压力。
目前国有银行和头部股份制银行在私募领域都有不少布局,但目前并没有公开权威的私募规模。
据较早入市的招商银行披露,2020年,该行私募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截至2021年12月,招商银行已服务超过37万私募用户,其中82%为高净值客户,管理的私募规模超过5650亿元。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这对私募行业影响很大。
上述私募基金研究总监表示,银行是私募产品非常重要的渠道,尤其是百亿级别的大型私募基金。大部分大型私募基金依靠金融机构代销产品,他们没有销售团队。这样,集资的问题就大了,尤其是百亿级别的。找券商和第三方渠道很难弥补缺口。
“解禁后,私募基金募集难度加大,很多私募基金可能面临破产,小规模的私募收益无法覆盖运营成本。”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有银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称,如果银行渠道被取缔,私募机构渠道将被重构,券商和第三方渠道将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