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跷跷板效应显现!债市剧烈震荡,银行理财“负反馈”是否将至?
界面新闻记者 | 韩宇航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近日,多位投资者表示自己“图稳健”购买的固收银行理财产品最近几天开始下跌。一位投资者称自己“从没绿过的”银行理财产品日收益已经连续两日为负。
根据Wind数据,截至9月30日,有1496只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的近一周回报率为负,其中百余只产品的跌幅超过0.1%。
银行理财市场的变化也引发了监管的关注,据媒体报道,上周五,央行要求银行理财公司报送产品净值及赎回情况。
虽然8月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几经波动后破净水平仍相对稳定,但固收理财产品近几天的行情让投资者开始担忧:银行理财的“负反馈”是否要重演?
股债跷跷板效应显现,固收理财回撤
这波固收理财净值的回撤主要是由于债市近期的剧烈波动,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资金主要投向正是各类债券。
9月24日政策“组合拳”出台,上周五降准正式落地。市场交易情绪持续高涨,股市连日大涨。截至9月30日收盘,沪指报收3336.50点,涨幅8.06%;深成指报收10529.76点,涨幅10.67%;创业板指涨幅也超过了15%。
几家欢喜几家愁,股市开启疯牛模式,债市却开始了大幅的调整。过去的一周国债期货全线下跌,30年期主力合约周跌幅达3.74%,9月27日创下历史最高跌幅跌超3%;10年期主力合约周跌幅达1.22%。
招银理财相关人士分析称,短债理财主投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债券收益来源主要来自票息回报+资本利得两方面。随着市场流动性和宏观政策的变化,债券利率会出现回升阶段,这就导致在短期内债券价格下跌,从而蚕食票息回报。近期债券收益率波动,引发以主投债券的短债理财产品净值短期内回撤调整。
回顾过往破净潮,临界点在何处?
固收理财的净值下跌也让不少投资者想起2022年底的大规模破净赎回潮。
2022年底的破净潮涉及了多类银行理财产品,从R1到R3都不曾“幸免”,根据金融监管研究院的数据,风险水平较低的R2级固收产品甚至几乎不可能破净的R1产品都极为反常的出现较高破净率。在2022年11月,负收益R1、R2产品占比分别高达58.24%,75.37%。
金融监管研究院院长孙海波指出,2022年的破净潮主要是因资金利率调整,房地产能政策转向,流动性边际收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11月起债市开始持续性下跌,国债收益率显著上行,并于12月初突破2.91%大关。
债市的一系列情况也影响到以债券为基底投资策略的一众理财产品尤其是固收类产品。从而引发“债市下跌→净值回撤→产品赎回→被迫卖债→加速下跌→持续赎回”的负面影响链条。
华泰证券根据问卷调查和过往负反馈相关数据分析称,从理财低波和积累浮盈能抵御的债市调整幅度来看,20bp可能是分水岭,20-30bp可能是市场认为的最大承受幅度。
华泰证券分析师张继强等人也表示,不同理财情况有所不同。有些理财子介入低波的时间较早,低波保护充足,积累浮盈较多,业绩基准不太激进,因此能够承受较多市场波动,如30~40bp;有些理财子介入低波时间略晚,能承受的市场波动更小,如20bp;较极端的,也有理财子基本失去了低波保护,能够承受的市场波动非常有限。
从目前债市调整幅度来看,10年国债较此前低点已上行20bp。
波动加大,银行理财还能“扛”多久?
目前“负反馈”的引发可能究竟有多大?华西固收刘郁团队分析称,在今年8月的两轮债市调整行情中,理财的波动控制相对较好,这一现象可能也反映出理财在8月期间使用了不少的历史积累浮盈。后续随着浮盈余额基本耗尽,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向市场靠拢,“负反馈”可能更容易被触发。当前或还有一些缓冲垫,可以扛的时间更久一点。
孙海波称,2024年监管机构对于银行理财-信托净值平滑机制已经开始限制,同时市场普遍预期银行理财的安全垫为30-50BP,而本轮行情信用债上行幅度也逐步接近甚至超过这个安全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