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等三家银行资本补充工具获批发行,年内“补血”银行已超十家
界面新闻记者|安贞
5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披露三项行政许可,华夏银行、广东南海农商行、广州农商行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工具。其中,同意华夏银行以开放式资本债券形式发行800亿元资本工具;广东南海农商行发行额度不超过30亿元的资本工具;广州农商行发行资本工具额度不超过120亿元。
三家银行均可在批准额度内自主决定具体工具种类、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并在批准后24个月内完成发行。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有渤海银行、广发银行、广州银行、桂林银行等十余家银行获得了发行资本补充工具的监管批复。其中,工行获批发行37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和永续债,额度最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发行规模均在120亿元以下。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部分银行受复杂经营环境影响,利润增速放缓。此外,银行通过信贷支持实体经济也加速了资本消耗,通过发行资本工具补充资本,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和信用扩张,更好地满足了相关监管指标的要求。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到2023年末,国有银行、股份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56%、13.43%、12.63%、12.22%。
显然,中小银行面临着资本补充的压力。以广州农商行为例。截至2023年末,其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67%、11.12%和9.83%。招股书显示,发行完成后该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将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与中小银行的情况不同,大型银行进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后需要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券,以满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加权比率不低于16%的标准要求。
此前,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发行了TLAC债券。从发行公告来看,两家银行的债券发行条款相似,基础发行金额均为300亿元,其中3+1年期发行规模为200亿元,5+1年期发行规模为100亿元;它设置了100多亿元的发行权。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多家机构参与了两家银行发行的TLAC债券的认购。其中,工银TLAC债券吸引了150余名投资者参与认购,涵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基金、保险、券商、外资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分布格局呈现多元化特征。
目前国内有五家银行面临达标要求。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四大行必须在2025年1月1日前达到TLAC风险加权比率不低于16%的要求,交行必须在2027年前达到TLAC风险加权比率不低于16%的要求。
中国银行业研究所研究员杜阳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经济复苏将继续夯实商业银行利润基础,“以量补价”的整体逻辑依然成立,商业银行内生资本补充有一定保障;在股东增资、发行永续债和定向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共同影响下,外源性资本补充将进一步巩固。银行业整体资本充足率将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