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9亿元 增发国债第一批资金预算下达
据新华社12月18日消息,财政部今年四季度发行国债1万亿元。日前,财政部已下达第一批资金预算2379亿元。
专家认为,万亿国债将在年底和年初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增量资金。为了巩固和加强经济复苏的积极趋势,财政政策力量的必要性继续增加。
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此次下达的2379亿元,包括灾后恢复重建1075亿元,东北受灾地区和京津冀高标准农田建设1254亿元,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气象基础设施工程)50亿元。
具体来说,将利用1254亿元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支持全国1336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升级和5400万亩灾损农田修复。
“一方面,资金优先支持东北和京津冀受灾地区,总支持规模2885万亩;另一方面,加大对产粮大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各地上报的248.3万亩受灾农田将全部纳入支持范围,支持地方政府及时修复受灾农田。”财政部农业农村司副司长魏高明说。
第一批资金预算还包括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气象基础设施项目)补助资金50亿元。
“这笔资金将用于支持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45个气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魏高明说。
所有资金按项目管理。
为促进资金的准确有效使用,本次发行国债资金全部按项目管理。
此前,多部门联合成立了追加国债项目实施工作机制,确定了第一批项目名单。发改委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资金拨付和使用,加强项目监管,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下一步,工作机制将加大对后续批次项目的审核力度,及时发布项目清单,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把项目建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廉洁工程,充分发挥灾后恢复重建的积极作用,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此前表示,9月份以来,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组织各地储备了一批项目。经过初步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有7000多个,国债需求超过1万亿元。同时,各地要根据国债投资领域,储备一批项目,加快前期工作。
“一批项目确定下来,资金预算就会及时下达。”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说,为保证增发国债的及时发行,财政部已提前做好了国库资金的准备。同时,与全年国债发行统筹安排,推动四季度国债发行。
本次国债发行一次性提高了对地方政府的补贴比例或标准,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和受灾地区的倾斜支持。
确保资金得到有效使用。
为规范国债管理,提高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财政部近日制定发布了《2023年国债追加发行管理办法》。
“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以更严格的要求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确保资金有效使用。”王对说道。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梁聪表示,国债资金要根据项目情况安排,结合土地使用、环境影响评价等因素,加强对符合条件项目的保障;优先支持国家和地方规划明确的重点项目。对没有专项规划的地区,要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支持范围、建设任务、安排标准等。,确保项目安排科学合理。
目前,各地各部门正在积极部署追加国债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近日主持召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咨询会,要求做好新增国债水利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管好国债资金,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根据部署,新增1万亿元国债计划通过今年预算安排5000亿元,明年结转5000亿元。专家认为,万亿国债将在年底和年初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增量资金。为了巩固和加强经济复苏的积极趋势,财政政策力量的必要性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