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云:保险资管发展存在三大障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仍是痛点
界面新闻记者|曾杨林
“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对保险资金寄予厚望,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不缺资金,不缺资本。保险资金作为优质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对金融市场改革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各种制度规则的障碍与市场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匹配。”12月23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3年年会上,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当前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存在三大障碍:
第一,政策体系存在障碍。比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基建项目投资过程中,在各地进行不动产抵押登记仍存在政治障碍。与公募基金相比,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在税收政策上仍然存在税收公平和重复征税的问题。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尚未纳入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养老金投资范围。
二是市场运行存在障碍。例如,保险资管产品投资未上市企业存在三类股东限制,限制了股权投资计划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产品作为长期股权资本。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对保险资金影响较大,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尚未获得企业征信系统的查询权。
第三,行业自身的障碍。例如,与公募基金、券商等资产管理同业相比,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上仍较为保守,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资产挖掘能力、行业分析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存在一定不足。
与此同时,曹德云也指出,保险资金的长期优势和专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保险资产负债长期错配缺口高达7年,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仍是行业痛点。此外,投资的评估机制仍然普遍以一年为基础,长期投资没有扎实开展,长期投资的风格和特点仍然不够明确。“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两大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与* *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保险资金的长期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突出。
“只有合适的土壤才能长得天上的树,发挥保险资金的长期优势,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扫清政策和制度的障碍,保险业才能真正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促进保险资金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民生建设等国家战略的良性互动。”曹德云认为。
基于此,曹德云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疏通相关政策制度,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为标志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契机,全面系统梳理保险资金运用政策制度,重点是及时修订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业务实践中存在冲突、制约保险资金长期优势发挥的制度规则,提高适应性和适用性。优化调整保险资金运用其他部门出台的外围政策存在的制约因素,消除税收政策、资管产品IPO股东资格、不动产抵押登记、企业征信系统查询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从而实现政策走向的一致性,形成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的积极有利的环境。
二是支持有效的市场创新。保险资金要重点做好五大金融文章,在风险可控、业务有效的前提下,通过业务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推动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在产品类别、期限结构、交易结构、投资范围、资金运用、投资者结构、流动性安排等方面的迭代更新。比如,扩大债券投资计划的产品、形式和资金运用,扩大股权投资计划和资产范围,加快推出股债混合产品,拓宽发挥长期优势的有效途径,同时推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养老机构资产管理产品支持第三支柱建设的试点。
三是完善市场主体内部机制。基于两个装置的功能定位,保险资金还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专业特长和业务规律,在组织架构、运作模式、队伍建设、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进行优化和改革。在市场化、法制化、稳定有效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支持主业发展,他们都可以积极探索。在严格控制长期投资和风险的同时,在还款能力要求、风险系数确定、投资比例计算等方面给予适当鼓励。,以督促保险资金真正践行长期主义,强化行业长期投资的特色风格。
曹德云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充满活力。面对新的使命和新的需求,保险公司的长期优势和专业潜力仍有很大潜力可挖。只要疏通政策体系,打通痛点和堵点,增强政策导向的一致性,保险资金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稳健运行的减震器和稳定器,将是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