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加力稳经济强信心

ze1年前默认717

2023年,财政收支运行、基层“三保”、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备受关注。这一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回升。同时,减税降费、专项债券等一系列政策通过打好积极财政政策组合拳,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促进了经济持续复苏和发展。近期* *经济工作会议定下2024年宏观政策总基调,明确“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财政收支平稳运行。

财政收支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统计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131亿元,同比增长7.9%。

“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首先是受经济持续复苏和整体复苏的推动。同时也与2022年大规模增值税退税政策实施导致基数效用低等因素有关。”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 *白岩峰说。

税收收入方面,2023年11月,全国税收收入10579亿元,同比增长3.2%。税收方面,在近期工业生产加快、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消费市场稳定回暖、企业利润逐步回升的带动下,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8.3%、4%、10.1%。2023年1-11月,全国税收收入168420亿元,同比增长10.2%。

值得注意的是,31个省份收入普遍增长,其中13个省份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前11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43.9亿元,同比增长8.7%。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收入分别增长8%、6.5%、12.2%和11.9%。“各地财政收入总体保持正增长,近一半地区增速达到两位数。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发挥作用,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白岩峰说。

同时,* *财政将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2023年,* *安排地方转移支付10.06万亿元,突破1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6%,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基层单位支持力度,牢牢把握基层“三个确保”底线。

在财政支出方面,我们将继续努力提高效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2023年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462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教育支出增长5.7%,农林水支出增长5.8%,科技支出增长4.3%,住房保障支出增长8.6%。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李认为,通过加强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措施,多渠道增加了居民收入,有效促进了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同时,通过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重点民生项目支出得到了有效保障。”

此外,根据* *的计划,2023年将发行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目前项目和资金释放快,实物工作量正在尽快形成。

“发行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补短板、扬长避短、惠民生的重要安排。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优化地方债务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纪福兴认为,国债的使用客观上有助于刺激内需,支持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巩固中国经济复苏。

政策“组合拳”成效显著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将加大提效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有力促进经济回升。

首先,完善税收支持政策,减轻经营主体税收负担。2023年继续、优化和完善了一大批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先进制造业、高层次科技自立,促进收入和消费保障民生。中国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延期18.12509亿元。从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受益最大,减税降费和延期退税11203.37亿元,占比61.8%。“随着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的实施,经营主体信心得到有效恢复,活力和动能更加强劲。”李对说道。

其次,适当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促进有效投资的扩大。2023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用好专项债券资金,推动了交通、水利、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专项债券是重要推动力。

此外,加强重点领域投资保护。2023年,财政投入将更加注重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消费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推动力,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振消费。北京优化了观影补贴、京郊住宿和京彩绿色消费券发放方式和适用范围,支持推出“京彩端午”等多项消费季活动,促进“商、文、游”消费融合发展。山东省采取支持发放消费券、财政奖励等综合措施,加大消费促进力度。其中,发放2亿元汽车消费券支持个人消费者;省级下拨2000万元补贴参加汽车展销活动的企业,一系列措施刺激了汽车消费市场。

地方债务风险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23年,* *多次部署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地方债务管理继续加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加,稳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制定一揽子债务方案,扎实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财政部公开通报8起查处的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可见高压监管始终保持。

“债务一揽子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风险有所缓解。同时,针对积累的风险,做好政策组合,采取缓释、预防、化解、改革等措施,逐步解决规范和发展中的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防范风险、促进发展和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构建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纪福兴说。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2024年,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大力度、提质增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说。

强度适中,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充分发挥带动放大效应;加大均衡转移支付力度,牢牢把握基层“三个确保”底线;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准确性和针对性。提质增效要落实从紧生活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加强政策协调,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花同样的钱取得更大的成效。

白岩峰认为,要保持足够的财政支出强度和力度,以财政投入的稳定对冲发展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引导社会预期不断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财政政策环境;同时,财政支出要精准落实,培育新质量生产力的蓬勃动能,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

在财政收支紧平衡的情况下,要更加注重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要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坚持有保有压,集中财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李对说道。

2024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应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努力推进中国现代化。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重点支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内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三农工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基层“三保”将继续加强。财政部强调,要始终把基层“三包”放在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和落实分级负责制,完善基层财政运行监控,牢固树立基层“三包”意识。

“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和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加强经济复苏。”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说。

相关文章

上市险企一季度“成绩单”亮眼 业务结构优化 投资收益大增

2025年一季度,A股五大上市险企交出一份稳中有进、颇有亮点的“成绩单”,合计实现净利润超840亿元,同比实现增长;同时,上市险企业绩结构得到改善,费差益对公司业绩贡献有所上升。有市场人士认为,展望2...

建行青云谱支行尊老敬老 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甘梦晗)天气非常炎热,建行青云谱支行当班的大堂经理万青热情地把门打开,引导路人在劳动者港湾休息。这时,一位步履蹒跚、满头银发的老人走进了大堂,满头大汗,焦急万分。...

党建引领,消保同行,阳光保险金融教育宣传践行为民初心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自成立以来,阳光保险...

基金一季报纷纷出炉 权益产品保持高仓位

近日,SDIC瑞银基金、东吴基金、南方基金、德邦基金、中庚基金、睿远基金等公司旗下部分基金陆续发布季报。【/h/]2024年一季度,多只权益基金维持高仓位,基金经理对经济和市场的看法趋于积极;多只债券...

平安产险江西分公司:吉安中支积极参与“金融为民谱新篇 守护权益防风险”金融教育集中宣传活动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为持续普及金融知识,传递金融消保与为民办实事理念,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高金融教育针对性、覆盖面和影响力,9月3日,平安产险吉安中心支公司积极参加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

中信银行上饶广信支行开展“减费让利 支付为民”宣传活动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为加强减费让利政策的宣传效果,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了解该行的减费让利措施,确保减费让利切实落地见效,助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信银行上饶广信支行于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