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的2023:八条主线精耕细作 变“改革试验田”为“发展示范田”
2023年,宣告科技创新板成立五周年的节点和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这里交汇,科技创新板走过了突飞猛进的一年。截至目前,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566家,总市值近6万亿元;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67家,对应市值7174亿元。
有了八个关键词,就可以回顾2023年的科技创新板:重研发,支撑“硬技术”的中坚力量;高回报,提振投资者信心;优秀的信任度,注重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修复系统,发挥“试验田”的作用;强监管,亮“零容忍”态度;防范风险,为“示范场”建设保驾护航;促进发展,用好资本“工具箱”;培育生态,擦亮科技创新“金字招牌”——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己任,科技创新板初心不改,在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上更进一步,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从未止步。
再研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这一年,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勇当科技自立“排头兵”,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动能。
数据显示,继2022年全年研发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后,2023年前三季度科技创新板公司研发总支出达到1104亿元,同比增长24%,R&D投入占营业收入的中值接近13%。高强度、持续的R&D投资已成为科技创新板公司的鲜明特色和发展源泉。
对研发的持续投资导致了科技创新的出现。2023年,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在面向科技前沿的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例如,龙芯中科自主研发的新一代CPU走上自主可控之路,君实生物抗PD-1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启创新药物出海新征程,百力天恒首个创新型双抗ADC药物成功出海,刷新了ADC单药交易总价世界纪录。铁建重工研制出世界最大直径盾构主轴承为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据记者统计,科技创新板60%的核心产品或技术在推动进口替代,30%的科技创新板产品或研究项目在行业内具有开创性。“科技强国”的梦想正通过科技创新板公司的创新实践加速变为现实。
促进回报:引导上市公司行动。
今年,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通过回购、增持股份、现金分红等方式积极强化社会责任,吹响了提振市场信心的号角。
回购方面,2023年以来,科创板新增回购计划147笔,拟回购金额最高达到170.56亿元,板块累计回购金额超过80亿元。
增持方面,42家科创板公司“关键少数”发布45份增持预案,合计增持金额12.64亿元。此外,超过30家公司的重要股东承诺不减持或自愿延长锁定期,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板公司现金分红频率大幅提升,形成常态化回报趋势。全年现金分红总额445.96亿元,创历史新高。2023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中,分别有1家、12家、10家科创板公司现金分红。与上年相比,分别有0家、4家和2家,分红积极性明显提高。
拉长维度看,2019年至2022年,科技创新板年均分红率在35%-37%之间,一直保持高位,“投入-产出-回报”的良性循环持续加强。
优信皮:着力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效率。
这一年,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灵活运用科技创新板特色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在制度设计上,科创板根据科技创新企业不同行业、发展阶段和治理结构的特点,建立了自愿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披露暂停豁免制度。
一方面,科技创新板积极鼓励公司从更多角度解读和呈现自身的科技属性、成长属性和价值属性,向市场传递自身的价值。据统计,2023年,科技创新板发布了1000多条主动披露公告。其中,R&D进展公告500余条,积极业绩信息公告200余条,其他公告近300条,及时向市场传递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考虑到科技创新领域技术迭代快、信息价值高、业务领域敏感等因素,科创板支持公司使用信息披露暂停豁免制度,确保信息安全。截至目前,已有150余家公司公布了信息披露暂停与豁免管理制度。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创新板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信息披露形式,以拉近与投资者的距离。超过70%的公司以长图、文字和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其年度报告,这进一步提高了其可视性和可读性。
修订制度:持续优化监管规则。
这一年,科技创新板改革“试验田”作用继续凸显,全面注册制深化实施。科技创新板持续监管规则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具体为:一是适应全面注册制改革要求,完善科技创新板复用规则目录,系统修订自律准则;二是落实党和国务院关于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推动配套规则的制定、机制的调整完善及其实施;三是完善《规范运作指引》中涉及现金分红的相关规定,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合理分红,增加现金分红频率;四是修订融资融券和转融通相关自律指引,进一步明确转融通情况下的股份减持、定期报告披露、权益变动等相关要求,增强融资融券和转融通业务的透明度。
同时,科技创新板定期报告披露模板不断优化,突出行业和科技属性披露,强化重大风险披露,增强特殊股权结构、红筹股等特殊类型企业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充分保障投资者“知情决策”。
强监管:立规则树,见真章。
这一年,科技创新板监管实行“零容忍”态度,对违规行为“一击即中”,对典型案例严惩不贷,牢牢坚持“严监管”和“强监管”的导向。
2023年,上交所严厉打击紫晶存储、欺诈发行泽大一生、财务造假等行为,立即启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坚决将其清退科创板市场,同时公开认定控股股东、董事长等“首恶”终身不适宜担任董的首要职务,推进行政、民事、刑事全方位立体问责。日前,紫晶存储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已因涉嫌欺诈发行证券罪被刑事拘留,中介机构已通过先行赔付程序赔偿投资者10.86亿元;泽大一生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经调解生效,7195名投资者获得全额赔偿2.8亿余元。
自* *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上交所先后对罗普特、力源科技、*ST陈晖等科技创新板财务违法行为作出公开谴责等纪律处分决定。在持续监管中,要保持高压态势,对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紧盯“关键少数”,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一经发现,从严从快处理。
据统计,2023年,科技创新板共作出纪律处分17次,书面警告41次,口头警告67次,充分发挥了警告的震慑作用。
风险防范:紧盯重点公司的重点问题。
今年,科创板继续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聚焦上市公司风险苗头,加强风险预研预判,推动科创板从“改革试验田”成长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田”。从具体措施看:
一是坚持“硬科技”板块定位,加强募资和科技创新监管。2023年,科技创新板发函120余封,督促公司加快募集资金投入,聚焦科技领域,深耕主业。
二、以定期报告为抓手,实现年报审核的“全面体检”。科技创新板深入挖掘公司经营风险,加大科技手段在打假领域的应用。2023年,它共发出85份定期报告审查问询函。
三是加强临时公告信息披露监管。2023年,科技创新板共发出24份临时公告问询函,并立即就异常对外投资、股权出售等事项发出监管问询,督促公司详细披露交易的合理性及事项进展情况,及时提示投资者风险。
促进发展:充分利用创新的体制工具。
今年,科创板继续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运用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资本市场工具支持公司做大做强。
再融资方面,科技创新板共有200家子公司推出再融资计划,其中126家注册生效,113家发行,融资超过1500亿元,有效助力产能扩张和研发升级。
并购重组方面,13家科创板公司发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预案,4家公司发布现金购买资产预案,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其中6项已完成实施,支持企业通过并购提升核心竞争力。
股权激励方面,共有363家科创板公司推出528项单股激励计划,覆盖超六成公司,累计激励人数超过10万。
科创板建立的询价转板制度也在促进资金良性循环、缓解减持二级市场冲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20年7月实施以来,已有47家科技创新板公司的82组股东完成询价转让,总成交额超过413亿元。
此外,科创板做市业务稳步推进,16家科创板做市商覆盖214只科创板股票,对提高股票流动性、释放市场活力、增强市场弹性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生态:营造服务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这一年,科技创新板多措并举,播种创新沃土,服务高层次科技自强自立的市场生态不断优化。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板的业绩声明将继续覆盖所有公司和所有定期报告。“数字经济”、“先进材料”等众多行业聚焦的路演一同亮相,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此外,还举办了科技创新板光伏、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导体等行业座谈会,行业专家和机构投资者深入交流,畅谈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板进入指数化投资新时代,现已推出12个指数,初步形成了基础广泛、主题和策略丰富、层次丰富、各有侧重的科技创新板指数体系。科创50ETF规模突破1400亿元,三年内成为国内第二大宽基指数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科创板的品牌特色更加鲜明,产业链亮点进一步挖掘,强化链条,加速自控,聚集“小巨人”“单项冠军”。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正走进大众视野,共同谱写“科技与金融”的新篇章,奏响“硬科技”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