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货币政策工具多箭待发
十个月后,3500亿元补充抵押贷款(PSL)重新投入。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这一举措,为2023年货币政策操作精准有效画上了句号,也为2024年货币政策操作开启了新的想象空间空。
谈及2024年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兰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在总量、结构、价格等方面发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并在必要时创造新的工具。目前货币政策的“工具箱”是充足的,而且有望继续丰富。第一季度是及时制定政策的关键时期。
总体政策将适时推出。
2023年,两次RRR降息的接力,强化了政策支持效果,灵活投放中期贷款工具(MLF),确保中长期流动性的合理供给,不断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
为了巩固和加强经济复苏,2024年总量政策应该如何灵活、适度、适时?从目前的经济形势、信贷投放等因素来看,RRR下调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最新发布的2023年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仍低于50%,意味着该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旦PMI连续三个月跌破平衡线,货币政策做出反应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表示。
适时的RRR降息也能为信贷投放“保驾护航”,坚定支持实体经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RRR降息释放的低成本长期资金可以支持2024年第一季度政府债券和银行信贷的发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正伟认为,2023年12月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后,如果2024年一季度RRR下调,将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着眼于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也有必要适时降低RRR。智联招聘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未来尤其需要用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组合。
此外,专家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并未实施强刺激政策,货币政策强化的空幅度仍然较大。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低空。
结构工具创新有望。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文章,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大有用武之地,更多创新工具将会出现。
邹兰表示,要进一步提高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效能,紧扣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做好五大文章,服务高质量发展。
用好持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题中之义。“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创新推出17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特定金融机构、行业或领域精准注入流动性,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董希淼说。
王庆认为,除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有望加大。在加强落实保角楼贷款支持计划和房企专项再贷款的同时,不排除2024年一季度提高额度甚至推出新的定向支持工具的可能。
除了五大条,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三大工程”也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
8日,中国人民银行披露,2023年新增房贷额度5000亿元,为政策性开发银行发放“三大工程”贷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军表示,未来将为“三大工程”打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此外,为了配合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央行可能会创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必要时提供紧急流动性。
基于价格的工具和材料非常受重视。
2023年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和MLF中标利率分别下降20和25个基点,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五年期LPR分别下降20和10个基点,导致各大银行分批下调存款利率...多项政策共同作用,有效促进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步下降。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LPR改革成效的不断释放,市场普遍预期2024年将逐步启动新一轮降息。
一方面,经济复苏仍需要有效需求的大幅复苏,引导融资利率下行“迫在眉睫”。
在明明看来,虽然2023年末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相继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营利性主体提供了更多空,但考虑到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传导到实体融资成本仍存在时滞,短期内有必要通过下调政策利率引导广谱利率快速下行,以提振经营主体的投资需求。
低通胀背景下,我国实际利率较高,这也为降息提供了一定空区间。业内人士认为,随着CPI同比增速的回落,前期降成本工具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对冲,尤其是2023年10月份以来,CPI同比增速转为负值,为降息提供了空。
另一方面,考虑到中美实际利率的趋势偏差,预计2024年海外因素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约束将进一步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