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持续扩大 农业保险创新加快
日前发布的2024年一号文件多次提到“保险”,包括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等措施。得益于政策,农业保险规模保持了较快增长。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430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速超过17%,远高于财险行业平均增速。
【/h/]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相关特色产业投保热情也被调动起来。此外,保险机构仍在探索“保险+”模式,“小保单”带动“大金融”的趋势进一步深化。
【/h/]延续高增长态势。
【/h/]从粮食到蔬菜,从家禽到畜牧业,从水果到鱼虾,在田间地头、湖泊池塘、现代农场,农业保险正加速为农业发展编织更为紧密的风险防护网。
【/h/]据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财产保险业整体保费规模达15868亿元,增速为6.7%。其中,农业保险保费达1430亿元,增速超过17%,规模创历史新高,增速远超财险行业平均增速。
【/h/]目前,多家头部财险公司拥有上千种农业保险品种,涵盖农林牧渔等数百种农产品,在成本、产出、收入、价格指数、天气指数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保险产品体系。从保险端来看,农民的风险保障意识不断提高,积极参加农业保险,以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保护自己的财产权益。许多农民和农民已将农业保险纳入其年度“必需品”。
【/h/]关注特色农业保险。
【/h/]“与几年前相比,近年来农业保险的一大突破是越来越多地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各地保险公司结合当地资源禀赋,转移特色产业生产经营风险,开发了越来越多、覆盖面更广的特色农业保险品种。”一家大型财险机构人士告诉记者。
【/h/]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盛骏认为,乡村特色产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村特色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面临自然风险、病虫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重风险,迫切需要为特色农产品农业保险提供保险保障和风险管理。
【/h/]随着相关奖补政策的完善和保险机构等方面的努力,特色农业保险正日益走出“定制化范式”。
【/h/]例如,在亚洲最大的鳄鱼生态养殖基地——海南省“东方鳄鱼小镇”,养殖面积超过2500亩,年销售鳄鱼近10万只,整个鳄鱼产业链每年创造数十亿美元的收入。中国渔业相互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作为主保险公司,联合PICC P&C保险公司和平安P&C保险公司组成了一个为海南鳄鱼养殖户量身定制的共同保险机构,推出了一项包括鳄鱼价格指数保险和鳄鱼养殖第三方责任保险在内的综合保险计划。
【/h/]还有更多创新发展模式。
【/h/]与此同时,保险机构正在加紧探索农业保险“搭配创新”模式,“保险+期货”“保险+担保”“保险+期货+银行”“保险+期货+订单农业”等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品种涵盖玉米、食糖、大豆、棉花、苹果等。
【/h/]“我们正在加强与银行机构合作,降低农户融资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延长贷款期限,加强信贷支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金融产品包’行动深入实施。”国源保险相关人士介绍。专家认为,应进一步增强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等金融工具的融合。保险的增信功能可以打破农业企业抵押物不足的痛点,撬动银行等其他金融资源进一步流向农业。
【/h/]与此同时,科技赋能农业保险领域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在精准定损、快速理赔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专家认为,科技与农业保险的深度融合可以提高承保和理赔效率,促进精准承保和理赔。新兴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保险,为计算赔付率和作物损失提供了准确的基础,并加强了自然风险监测。
【/h/]许多保险公司也在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风险降低服务,将风险门槛前移,不断加大防灾防损投入,为农民和农户提供多项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如恶劣天气预警、无人机飞防病虫害、遥感灾害监测、水情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