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长期国债收益率与经济向好态势将更加匹配
中国人民银行5月10日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态势,保持物价合理水平,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地产和优化增量住房政策措施。此外,报告认为,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将更符合未来的经济走势。
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整。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开局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要增强。下一阶段,我们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势头。
专家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速仍可能保持在5.5%左右的较高水平,持续向好的经济态势有望延续,完成全年增长目标难度不大。下一阶段,央行将更加关注前期政策效果和经济复苏情况,加强政策协调,根据形势变化把握调控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持续复苏。
物价方面,报告认为物价将保持温和上涨趋势。目前物价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需求不足,供求失衡,而不是货币供给不足。央行将把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强政策协调,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房地产政策方面,报告指出,将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平等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地产和优化增量住房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推进房地产开发新模式建设。
信贷投放节奏更加稳健。
报告聚焦信贷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报告称,中国信贷总量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减弱。
目前央行更注重引导信贷均衡投放。从一季度金融数据来看,金融总量平稳增长,信贷投放节奏更加稳健。据了解,按照历史规律,4月、7月、10月通常是贷款流产期,但从银行反映的情况来看,今年4月信贷投放还是平稳的,流产不小,这是今年的特点。
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超过300万亿元。"目前的货币存量相当大."报告分析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体量持续增加,将带来资金需求的增加和巨额存贷款。这是这些年来金融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体现。
业内人士认为,货币存量很多,关键是盘活存量,畅通流通。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M2增速会有所放缓,但这不是金融支持力度的减弱,而是融资结构优化、金融质量和效率提高的体现,也是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好事。
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
今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明显下行,30年期债券收益率运行在2.5%以下,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一度触及20年来最低水平。央行对此高度关注,近期频频释放信号。这份报告再次回应了如何看待长期国债收益率,旨在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
报告指出,中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有效。近年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大,为债券市场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比较大,计划发行的国债规模也不小,发行节奏会加快。债券市场的供求有望更加平衡,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将更加符合未来的经济走势。
此外,报道提到,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了引导利率自律机制的倡议,明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超过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利息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采取了很多“手动支付利息”和“转账空”的措施。专家认为,无论是禁止“人工付息”,还是规范企业“低贷高存”空套利,都是监管部门对当前金融机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和思维惯性的整顿,纠正部分金融机构盲目规模扩张和不合理竞争行为,也促使企业更加专注于主营业务。从长期来看,这将鼓励金融机构差异化经营和创新金融产品,将金融资源投入到更具活力和更好增长前景的新动能领域,提升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