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收购74天,MAIA创始人出走
在被安踏正式收购74天后,国内头部瑜伽服装品牌MAIA ACTIVE(以下简称MAIA)的调整步伐开始加快。
12月29日,迈亚创始人欧怡柔在朋友圈写道:“我将在下个月卸任迈亚的实际工作,但我会继续以股东和创始人的身份支持迈亚”——日前,这一消息已经开始在投资机构流传。
但似乎这并不是安踏原本预期的结果。
天眼查资料显示,欧依柔仍为麦雅服饰(上海)有限公司法人..自从收购安踏后,迈亚的董团队经历了两次调整。第一次是2023年11月25日,投资机构派出的董事退出,由安踏派出的董事、创始人丽莎和联合创始人王佳音接任。第二次发生在12月5日,迈亚董事长变更为毕,欧逸柔卸任董事长,出任董事兼总经理,卸任总经理。
现在又变了。欧艺柔为什么要走?联合创始人王佳音在哪里?安踏将如何推动迈亚的整合?针对相关问题,笔者向安踏和迈亚求证,但截至记者发稿,安踏和迈亚并未给出进一步的回答。
首先,向前迈进,创始人后退
2023年10月16日,安踏发布公告称,2023年10月13日,公司间接全资子公司与麦雅服饰(上海)有限公司(目标公司)的多名股东订立多项销售协议,购买后者75.13%的股权。收购完成后,目标公司(及其子公司)将成为安踏体育的间接全资子公司。
作为“新M&A之王”,安踏在过去的10年里不断磨练出一套成熟的M&A战术。收购迈亚后,其整合行动迅速组织起来。据知情人士透露,“安踏在组织和业务层面对后者的调整正在进行中。”
组织层面的调整有迹可循。据天眼查资料显示,迈亚新任董事长毕魏明于2007年加入安踏,担任安踏集团首席财务官。除了财务管理,他还负责安踏集团的中后台职能,如业务流程管理和物流管理。监事赖世贤为安踏集团联席CEO。此外,新增加的董事丁思荣是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的大哥丁之子,目前担任安踏收购的科龙品牌总裁。
随着安踏系高管的前出,迈亚前高管退居幕后,一直担任董事长的欧怡柔出任董事兼总经理,取代了过去王佳音的位置。
在《界面》2018年的一篇报道中,两人谈到了自己最初的创业经历:2015年9月,欧怡柔开始了早期的创业准备,花了8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设计开发。产品上线后,2016年11月,曾是小红书最初创业成员的王佳音加盟,担任品牌联合创始人兼CEO,负责整个品牌的运营和增长战略。之后,这个新的消费品牌开始了“腾飞”之路:2017年推出的“腰细裤”销量突破1亿,成为迈亚第一款“超级产品”。根据欧艺柔提供的数字,“腰细裤”现在已经卖出了近80万件。
迈亚的大规模融资之路也始于2017年。随后的6年时间里,在收购安踏之前,迈亚展开了6轮融资,融资超过2.5亿元,吸引了红杉中国、动力资本、火山岩资本、CMC资本、华映资本、华创资本、百丽国际等多家机构投资。
与资本的追逐相反,Maia的创始人似乎有些沮丧。一位熟悉某投资机构的人士表示,对于欧怡柔的离职,他并不感到意外。“我以前有过这种感觉。每次筹集资金时,他们都在出售旧股票。与其他创业者不同,他们担心失去控制权,而且从创始人的投资状况来看,他们远不如其他创业者。”
欧怡柔对离职原因的解释似乎也呼应了这一点。在里面,她谈到了创业者身份的“纠结”——“对于创业者来说,工作和生活之间没有平衡,只有取舍。在过去的九年里,我放弃了很多陪伴家人和自己的时间,也不幸错过了很多珍贵的瞬间。”
主动还是被动,这次她放弃了自己创办的企业总经理的角色。这个时候,她已经不是那个能左右企业命运的人了。
第二,不确定的未来
欧艺柔的“放弃”终结了他对迈亚的影响,而安踏的“得到”还没有为迈亚的未来提供新的答案。
安踏的收购始于2009年的斐乐,在后者运营步入正轨后,开始加快并购步伐:2015年收购英国运动休闲品牌Spandi,2016年收购迪桑特在中国的独家运营、产品设计、销售和分销业务,2017年收购高端户外品牌科龙,2019年收购旗下拥有始祖鸟等多个知名品牌的阿玛芬体育集团
就这样,安踏构建了一个从时尚到专业,从大众到高端,覆盖越来越多场景的品牌矩阵,但这一段的女性瑜伽服中却有空白色——这一短板随着lululemon的异军突起和其他运动品牌的跟进更加醒目。从这个意义上说,Maia是安踏的一个合适的拼图。
对于迈亚来说,收购安踏为之前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诱人的退出渠道,尤其是在新消费投资遇冷,IPO退出不定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此一来,也帮助企业解开了资金的绳索。
其实对于当时的Maia来说,面临的困境还不止这些。
一份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迈亚净销售额堪忧。相比之下,其2018年和2019年的同比增速高达245%和139%,2022年可以达到60%,但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速仅为4%——本季度3月8日,迈亚也因涉嫌贬低女性营销文案而遭到舆论围攻。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迈亚的销量是随着这段时间下滑的。
其实在此之前Maia的情况并不好。一份内部文件显示,2023年1月至3月,迈亚与30多家投资机构进行了沟通,但由于公司盈利能力不佳,融资未成功。此后受困于经营压力,库存、供应商、员工等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安踏的收购可能捡了个便宜;另一方面,资产是否能真正盘活也是未知数。
与安踏的其他大型收购相比,Maia的规模相形见绌。公开数字显示,迈亚在全国只有25家门店,2022年销售额只有5亿元。然而,这些只是眼前的困难。借助安踏的资本实力、渠道运营和供应链能力,铺店和促销是安踏整合的基本功。
真正的考验是品牌价值。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的:收购服装品牌只买Logo,也就是品牌沉淀。可能会有一些畅销商品,但是趋势在变。买的货威力太大,可能撑不过下一季。而如果设计团队流失,对品牌资产也是很大的损失。
这也是摆在迈亚面前的一个挑战:一方面,品牌“损伤”的恢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现在,在迈亚天猫旗舰店、小红书等平台上,会出现“侮辱女性品牌”、“颠覆品牌”的用户评价;一位闲鱼用户也感受到了市场的变化:之前一直挂的Maia产品被秒杀,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问津很久了;另一方面,欧怡柔也是迈亚的创意总监,她离职对迈亚设计团队和未来产品走向的影响将由安踏来解决。
毕竟这是安踏在新消费领域的第一枪。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迈亚就像当时的斐乐一样,就像后者为安踏收购国际成熟品牌开辟了道路。迈亚运营的成败,或许也决定了安踏能否打开新消费世界的并购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