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金融科技发展有9大趋势,大模型对行业范式产生深远影响

ze1年前金融1021

界面新闻记者|刘晨光

1月9日,毕马威发布了《2023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双50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了当前金融科技发展的九大趋势。

首先,从年度趋势来看,金融megamodel的发展将对金融科技行业的范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金融科技在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等领域创新无数,领先全球。国内厂商正在积极开展大金融模型的布局,相关企业需要通过“有数据”和“懂场景”来构建竞争优势。

未来金融宏观模型的广泛应用,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的行业范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AI认知和理念的改变,重塑客户服务流程和体验,改善风险管理,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创新金融业务形态。

毕马威中国金融科技主管合伙人黄爱洲告诉界面新闻,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三大支柱,即算法、算力和数据。

趋势二:综合金融科技方面,技术投入更注重输出能效,同行技术输出向生态赋能转变。综合性金融科技企业凭借科技优势和与生俱来的金融行业基因,积极拥抱大模式带来的新一轮科技发展机遇。一方面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但在目标和方法上更加注重业务导向和精准聚焦;另一方面持续向同行输出科技能力,服务方向从传统的技术赋能向全方位的生态赋能转变。

趋势三:财富科技方面,AI助力财富管理创新,加速机构核心系统自主化。自2022年底以来,AIGC的爆发式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财富科技公司将其在AI应用领域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应用于金融大模型的训练,为投研营销等财富管理业务场景提供支撑。

毕马威预测,随着AIGC技术的成熟,财富管理机构将探索大模型的更多应用场景,提升效率和服务升级;同时,由于相关监管不明确以及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AIGC在直接向客户提供投资建议时仍需谨慎。

另一方面,财富科技企业积极为大中型财富管理机构提供最新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分布式技术的模块化和去中心化,逐步提高核心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和自主性。

趋势四:保险技术向风险降低管理演进,结合产业升级不断拓展服务边界。毕马威指出,目前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原则已经从风险均等管理逐渐演变为风险降低管理。一方面,依靠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保险科技公司将原来的不可保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将原来限制性的承保条件放宽到全面承保,这将创造更广阔的保险市场。另一方面,科技不再依赖保险,而是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并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新的风险管理需求,结合产业升级不断拓展保险科技的服务边界。

趋势五:普惠科技方面,毕马威指出,数字共生和数字平台服务加速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与现实的共生,将加速普惠金融的发展,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如基础金融服务更加普及、经营主体融资更加便利等。此外,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可以广泛获取数字化资源,构建数字化智能业务流程,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趋势六:供应链技术方面,多方联手拓展供应链金融新蓝海,场景化产品创新开始出现。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渗透率逐渐提升。供应链科技平台在场景业务上加速发力。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数据信用的场景化创新产品出现,传统的确认模式开始弱化。此外,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响应政策号召,加快建设供应链平台的步伐;金融机构也更加注重与核心企业和优质供应链技术第三方平台的合作。

趋势七:支付技术方面,移动支付应用于创新场景,跨境支付开启新篇章。从C端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探索新场景和产品创新拓展业务;从B端来说,移动支付平台基于支付功能赋能,提供综合服务。此外,跨境支付平台不仅为客户提供支付服务,还为企业提供外汇、外汇风险管理等服务,以及平台开放、全球收单、海外营销、供应链融资等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增强客户粘性。

趋势八:监管技术方面,监管技术有望借助大模型提升监管效率。AIGC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金融监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监管技术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科技手段,实现更加高效、准确的监管。同时,监管科技的发展也将推动金融科技创新,赋能金融行业深化数字化转型。

趋势九:平台技术赋能方面,新一轮发展机遇开启。毕马威指出,现阶段创新、出海等趋势确定性较高,“数据元素×”和“计算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等行动稳步推进,恰逢金融宏观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机遇,有望带动中国金融科技价值持续释放,进一步影响全球市场,助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亚太及中国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楚东表示,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被视为实现金融强国的重要途径。金融科技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驱动力,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兴起,有望引领金融科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展望未来,金融科技企业需要紧跟前沿科技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在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文章

回购增持再贷款席卷A股,保险公司为何踟蹰不前?

回购增持再贷款席卷A股,保险公司为何踟蹰不前?

界面新闻记者 | 吕文琦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自10月18日央行宣布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以来,已有百家沪深上市公司与银行签署贷款协议或取得贷款承诺函,将使用贷款资金用于回购或增持,涉及资金超...

当红增额寿VS老牌年金险:这三种特定场景,该怎么选?

当红增额寿VS老牌年金险:这三种特定场景,该怎么选?

界面新闻记者|吕文琪界面新闻编辑|江一曼近年来,额度增加的终身寿险成为寿险市场的热门产品,可以搭配分红险和万能账户,很有可能取代年金保险成为储蓄保险的“王牌”。“没有最好的保险,只有最适合的保险。”即...

40多家上市公司累计申请回购增持贷超140亿,分析称有银行“零利差”放款整体应不亏

40多家上市公司累计申请回购增持贷超140亿,分析称有银行“零利差”放款整体应不亏

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令俊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贷款陆续落地。 10月24日晚,招商南油、招商公路、孚日股份等8家公司公告申请专项贷款,用于回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至此,目前共有...

连平:完善银行对科技企业评价体系,注重对科创能力成果转化潜力的各种评价

连平:完善银行对科技企业评价体系,注重对科创能力成果转化潜力的各种评价

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令俊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8月1日-2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暨第三届大湾区(黄埔)经济峰会”在广州举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在演讲中表示,银行资金不是耐心资本...

3月1日起实施!金融监管总局:允许港澳银行内地分行开办外币银行卡业务

3月1日起实施!金融监管总局:允许港澳银行内地分行开办外币银行卡业务

2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港澳银行内地分行开办银行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25年3月1日起实施,允许港澳银行内地分行开办外币银行卡业务以及对除中国境内公民以外客户的人民币银行卡...

银行去年“反向讨薪”成绩单:两银行均追回超3000万丨年报观察

银行去年“反向讨薪”成绩单:两银行均追回超3000万丨年报观察

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令俊 银行打工人到手的绩效工资,也有可能被追回。 据界面新闻记者梳理,中国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中原银行、东莞农商行等多家银行披露了2024年追索扣回绩效薪酬的情况。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