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四十人论坛报告:建议将数字金融等全部金融交易纳入监管框架
界面新闻记者|刘晨光
1月12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主题报告《如何建设数字金融强国》。
报告指出,数字技术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可以通过改善准入、效率、风险控制等方式改变金融体系运行的一些机制和特征,从而更好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服务国家金融战略。因此,建设数字金融强国应该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所谓数字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改进金融产品、流程和模型的创新金融服务。中国数字金融起步于2004年底,2013年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既形成了一些相对成功甚至国际领先的业务,如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等,也引发了一些乱象。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也全面开花,但效果参差不齐,仍有一些业务领域有待突破,如数字保险、智能投顾等。
界面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报告团通过参加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广泛调研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数字金融企业,获得了启示。
“新加坡这个缺乏原创技术和市场规模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成功成为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加坡政府营造了一个开放、灵活、友好的政策环境。中国数字金融企业在新加坡和东南亚市场非常受欢迎。中国的很多技术、模式、经验也是东南亚的员工津津乐道的,因为这些都是经过中国市场检验的。”
报告指出,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表明,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即数字金融企业将前沿的数字技术应用于金融业务,真正提升了金融服务,解决了实体经济中的痛点。
值得注意的是,与创新同样重要的是风险管理。金融的本质是融资。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可以通过期限、规模和风险的转换来实现,数字金融也是如此。
“强大的数字金融国家不仅要高效低风险,还要开放有国际影响力。”报道指出。
报告组认为,建设数字金融强国的努力需要依靠三个关键词,即创新、监管和开放。为支撑数字金融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课题组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将包括数字金融在内的所有金融交易纳入监管框架,加强监管,消除监管的空白和乱。这应该是常态化金融监管的基本要求,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的监管应该一视同仁。
第二,对部分创新业务实施响应式监管做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创新。虽然监管政策应该一视同仁,但是对于一些创新活动,需要设置一些具体的政策安排。
第三,数字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也要充分考虑数字技术的一些特点,而不是简单地遵循传统的经济惯例。
第四,为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环境。
第五,推动数字金融行业双向开放,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国内数字金融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我国数字金融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