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抱团取暖”营销 存量时代信用卡竞争加剧
“柏华借呗”、“京东”等产品的出现。“白条”和“美团借呗”使得信用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银行正在采取“联盟”模式,在热门商圈或写字楼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以高价值礼品吸引客户申请信用卡。
【/h/]一方面是银行吸引客户的营销热情,另一方面是行业累计发卡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消费者对信用卡的态度日趋冷淡。据调查,年费宣传模糊、诱导自动分期、积分权益“缩水”等问题屡遭消费者诟病。此外,征信系统的全面接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部分消费者退卡的原因。
【/h/]银行集团营销
【/h/]“如果您成功申请兴业、中信、广发、光大、华夏、民生、平安、交通、邮储和上海十家银行中的六家银行的信用卡,就可以免费获得一辆电动自行车。”在北京丰台区一家商场内,银行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了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优惠活动。
【/h/]除了电动自行车外,如果客户成功申请两到三张银行信用卡,还可以免费获得一辆自行车。只能使用一张银行信用卡,还可以领取空燃气炸锅、行李箱和露营车等礼品。当被问及后续用卡是否有要求时,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只要卡获批,以后不用卡也没关系。”
【/h/]这是银行信用卡营销现状的一个缩影。辽宁某居民楼内张贴着一张银行的营销海报:小区业主每持有一张银行信用卡,将获赠100元物业费,每人最多可持有6张银行信用卡,半年后即可注销。
【/h/]办理该业务的杜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意思是我们将拿出一部分佣金进行补贴,其他费用由银行支付。有一个内部奖励机制。我们开的卡越多,奖金就越多。”在谈及银行为何要“抱团取暖”时,杜经理表示:“几家银行联手营销,参与的员工越多,覆盖的区域就越广。而且,礼品和其他费用可以由每个人分担,单个银行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h/]累计发卡量持续下降。
【/h/]2023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及借贷合一卡共7.79亿张,环比下降1.00%。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记卡的数量为8.07亿张。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累计发卡量已连续四个季度下降。
【/h/]“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使用信用卡”的话题最近上了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模糊的年费宣传、诱导自动分期、积分权益“缩水”等问题屡遭消费者诟病。此外,征信系统的全面接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部分消费者退卡的原因。
【/h/]“因为权益越来越少,手里的一些信用卡很少用了。前段时间,我发现一些卡被宣传为免年费,但实际上它们需要每年刷一定次数或一定金额。由于自动还款,这几年我亏了不少钱。”浙江居民小吴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h/]北京市民小张说:“当时为了帮助朋友出成绩,办了很多信用卡,有一部分没有激活。这几年征信系统越来越详细,看着那么多卡就烦。有时候我会控制不住自己,透支去买不需要的东西。前段时间去银行贷款,银行不批。也许债务太高了。我已经卖掉了8张信用卡,强迫自己减少债务,并开始存钱。”
【/h/]提升用户体验是关键。
【/h/]除了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银行还面临着来自柏华、JD.COM、美团和Tik Tok等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压力。与银行相比,上述平台具有天然的获客优势,客户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开通功能类似的信贷产品。存量竞争时代,银行传统营销的获客成本在上升,综合运营成本也在增加。
【/h/]智联招聘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信用卡发卡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的信用卡新规。信用卡新规对信用卡业务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信用卡业务从“跑马圈地”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迈向专业化、精细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h/]董希淼认为,未来银行可以寻求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优化发展模式,为持卡人提供利率和额度适中、特色鲜明的信用卡产品;坚持差异化发展,探索客群差异化定位,探索推出乡村振兴、新市民专属信用卡;用好金融科技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互联网消费信贷服务。
【/h/]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华茂表示,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将是未来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银行需要在信用卡营销效果、利润收入和用户满意度之间取得平衡,可以从拓展使用场景、打造差异化功能、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