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公交车的人

ze1年前健康562

首先,分裂的自我

偶然从外面回学校,用APP查路线。发现地铁是最省时的,但是走到地铁站要10分钟,下一个选择是公交。虽然总时间比地铁长,但是步行距离短,不用换车,所以我选择了坐公交。

到了车站,发现前两站车都不动了,这种不动的状态大概持续了15 ~ 20分钟。最后,三节车厢挤在同一个站台。这段时间不断刷新地图,看着地图上的“交通信号中断”,我一次次陷入焦虑。虽然我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要做,但我在那段时间里呆了将近半个小时。当我刷新到地图页面,显示剩余几分钟的时候,感觉看到了希望,感觉很轻松;但是当我3分钟后再次刷新,发现倒计时数字没有变化,我又开始陷入焦虑和不安。我会回去想,如果我坐地铁,我现在应该已经到了。

在整个等待的过程中,我多次重复:我看到希望、焦虑、烦躁等情绪一直在循环,直到看到车头的线路标志和右转向灯闪烁,我的心才会平静下来。甚至夸张,那一瞬间,仿佛得到了救赎。但其实只是公交车到站了,但似乎不止我一个人会经历这种复杂的感觉。有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

虽然我不怎么坐公交,但好像每次都会出点“状况”。细说起来,好像不是一个情况。关键是我心里怎么看待坐公交。旅行时,我总是习惯于精心规划自己的时间,自信自己的计划完美无瑕。以公交车为例。我非常信任地图上的时间。当我看到估计要走10分钟的时候,我总是想:8分钟肯定能到,比预想的要快。只有两个最终结果:

第一种是在理想状态下赶上公交车或者比预期提前几分钟到达,然后我会更加肯定自己——我告诉过你,我一定会赶上的;另一方面,我只是因为在等红绿灯或者交通拥挤而错过了公交车。我要等下一班车,于是我开始把焦虑转移到红绿灯上——为什么我刚好遇到这么长的红绿灯,不然我肯定会追上去。

但是我好像从来没有想过提前预留更多的时间来做线路规划。对我来说,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首先,我非常讨厌等待,也许是因为我的心还不够充实。当我等待的时候,我总是空荡荡的。我几乎在站里刷手机,用碎片化的信息填满碎片化的时间。时间长了,整个人开始失序。

无论坐公交还是地铁,我都不喜欢玩手机。我总是戴着耳机观察车外的人或风景。喜欢看公交车的人,彼此似乎见的少了,仿佛坐同一辆车就有了相同的联系,而我也喜欢用空的眼神茫然地看着某个方向。整个世界比手机有趣多了。

二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现代信息技术等等,如导航和电子地图,确实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连续两天,公交地铁都坐过站了,我们还是得靠导航走。”

好像每一分钟都计算的很精确。离公交车到站还有几分钟,可以做一些计划。但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它也可能把我们带入物质世界。我们已经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类的主动性,只会想无休止地依赖技术。整个人被精心规划的时间隔开。

2。地铁还是公交?

其实从世界上第一辆公交地铁诞生的那一天到现在,中国的公共交通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初,上海、北京、广州地铁总里程位居全国前三。

为了看到公交发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我在网上收集了大家对公交和地铁的看法。因为搜索平台的受众多为中青年,所以结果会有偏差,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现在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年轻人的出行,进一步看看这些因素背后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年轻人对于公共交通的选择一般有以下三种:公交和地铁。

第一个是地铁的忠实支持者,坚定的坐地铁。

我来广州之前,一直生活在北上广四五线小城市。在我旅行之前,当时间紧张时,我总是乘公共汽车或乘出租车。因为那个地方没有地铁,所以我对地铁没有概念和期待。来到广州后,我感受到了地铁的便捷。

第一,最明显的就是地铁速度很快,而且由于所有线路都合理规划在地下,地面上一般不会堵车,而且由于不需要给行人让路,你只需要在车站停下来,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确定性。唯一不确定的是,在早晚高峰时段的“明星线”中,会出现因为人流量巨大而要等2 ~ 3次的情况,但这种情况,

其次,在一年中3/4的时间都是夏天的广州,站在地上等车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真的太热了!如果坐地铁,只要快速跑到站口,就能感受到凉爽的风,缓解被笼罩的炎热。虽然有时候车厢里人多或者空温度不合适,会出现骤冷骤热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感受到舒适温度的时间要比等车的时间长。

很多年轻人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以示对地铁便捷性和确定性的青睐。选择地铁的理由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出于我的真实感受和最迫切的需求:

第二种方式是地铁和公交在一定距离内结合。

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压力大,成本高,房租水电都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住在工作地点附近必然要花很多钱,消耗掉大部分工资,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住在离公司很远的地方。房租更便宜,但是通勤时间更长。伴随着距离的远近,年轻人要在通勤上花费更多,无非是经济成本,打车上班,或者时间成本,情感成本,身体成本,选择公共交通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种。距离远的地方需要公交换乘地铁或者地铁换乘公交,甚至在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还需要一个自行车共享的辅助加持。

第三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灵活切换和调整,但是更喜欢坐公交。

目前大城市普遍的是,地铁站几乎都是年轻人,公交站几乎都是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许多老年人非常清楚公共汽车的路线——哪辆公共汽车去哪里。而且由于年龄和社会分工的差异,很多老年人不再需要面对“来去匆匆”的问题和烦恼。他们常常悠闲地走到公交车站,坐在站台旁的凳子上聊天,等公交车到站后再慢慢走上去,实施自己的出行计划。

公交给老年人的另一个重要方便是线路比较通畅,不像地铁那么多标志,那么多线路绞在一起,老年人找公交站更方便,而且公交站在地上,避免了一些不改变动作的老年人坐地铁需要上下车扶梯的麻烦,因为不是每个地铁站每个区间都有电梯。

对于年轻人来说,坐公交一般是出于两种选择。当公交和地铁的时间成本相差不大,不需要赶时间,不需要晕车,不需要堵车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坐公交。或者晚上下班后,坐公交,通过看窗外的夜景,东倒西歪的回家,感受与白天快节奏战斗截然相反的生活,洗涤疲惫的身心。

第三,面对未知,接受发生的一切。

总的来说,公交和地铁各有利弊。价格、优惠机制、时长、速度、确定性、危险系数、舒适度、平台logo等等都有区别。不同的人在做选择的时候,会根据这些客观标准,结合自己的本体反应,做出当前不同情境下的选择。虽然有可能发生你选择了公交车后刚好错过了前一班车,但是你要等很久;选择地铁后,火车挤成爆炸,呼吸不到新鲜空的空气;选了公交车后,遇到了堵车;我挤不进地铁...

其实,无论我们怎么选择,都会遇到我们从未想过的情况。无论我们选择一种旅行方式,还是一种生活状态,都是一样的。总有未知让我们去面对,总有惊喜让我们走下去。不要骂骂咧咧,气鼓鼓的,要笑哈哈的接受。好的坏的都跟着。

我记得我坐在站台边上等车。坐在公交车上的爷爷奶奶大声说坐哪条线,在哪站上车,出门旅游要行李带多一点,下次少带一点...我坐在窗边,静静的听着人们的谈话,慢慢的看着这个城市,笑了。

原来路边的汤面店还是比较热闹的...

(注:本文中的公交车是指公交车和电车,为方便起见简称为bus。)

四。附:公交地铁发展

1。公共交通

1827年世界上第一辆公共汽车出现在巴黎。一个浴室的主人用一个由马拉的长箱子来接顾客。

1831年,英国人沃尔特·汉考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装有蒸汽机的公共汽车,可搭载10名乘客,并在伦敦和特拉福德之间投入试运行。之后,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制造了汽油发动机的公共汽车。

1910年后,美国开通了多条长途汽车线路,连接没有铁路的偏远地区。

中国第一辆有轨电车1908年3月5日行驶6.04公里,从静安寺到外洋泾桥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标志着上海现代公共交通的诞生。

1922年8月1日,上海租界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通车,由巩俐汽车公司经营。

1950年6月,上海公共交通修理厂设计的1000型无轨电车首次试制成功。

1990年4月30日,中国第一条隧道——无轨电车线路——5号隧道(淡水路——梅园新村)通车。这个城市有22条无轨电车线路。

1996年7月23日,上海第一辆空公交车出现在46路公交车上。

2007年12月29日,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9号线同时建成通车,这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2。地铁

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开通,命名为“伦敦都市铁路”,解决了车厢带来的交通拥堵;不像现在,地铁车厢没有顶棚,只能靠煤油灯照明。条件非常简陋,但地铁因其便利受到了伦敦人的欢迎,开通第一天就有4万名乘客。

1890年,世界上第一条由电力驱动的地下铁路也在伦敦开通。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北京要建地下铁路,不仅北京要建,很多城市都要建,而且一定要建。”

1965年7月1日上午9点,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奠基仪式在京西玉泉路西侧的两棵银杏树下举行。

1969年10月1日,由中国人民自主设计施工的中国第一条地铁工程401线建成通车,实现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史上的突破。

1971年1月15日,北京地铁一期开始试运营。运营区段为利辛站(现公主坟站)至北京站,共10站,全长10.7公里,接待游客,单程票价10分钱。

1981年9月1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全长27.6公里,19座车站。经过10年的试运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开放。

相关文章

高盛:以色列如何反应,将决定油价市场走向

【/h/]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葛家明,原标题:《油价十字路口!高盛:以色列如何反应将决定市场走向。首图来自视觉中国。【/h/]中东局势的变化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市场担心这一事态发展可能对...

1月贷款和社融高于市场预期,央行报告称要更多“盘活低效存量”

【/h/]今日,央行发布1月份金融数据。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2万亿元,同比多增162亿元。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万亿元,同比多增5061亿元,同比增速为9.5%。【/h/]贷款和社会融资两...

出租车司机,每月收入多少?

【/h/]我打车和新能源出租车师傅聊天,跟我说我稳定拉一份工作一天挣600块钱,就算我计划吃个饭休息100块钱,我稳定一天挣500块钱,就算我一个月开30天车,然后我去掉我那3500块钱的分成,我的月...

英国央行如期“按兵不动”,仅一人支持降息

【/h/]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李,标题图片来自:视觉中国。【/h/]跟随美联储的步伐,英国央行继续“按兵不动”。【/h/]3月21日周四,英国央行公布最新利率决议,称连续第五次将基准利率维持在5...

苹果,正变成一家卖梦的公司

【/h/]现实中过于骨感的苹果正在成为一家梦幻公司。【/h/]上个季度发布财务报告时,正值Vision pro正式发布前夕,所有的兴奋都变成了苹果向投资者宣传的“下一代iPhone”的梦想。【/h/]...

2023年教育行业,融资的钱都去哪了?

【/h/】2023年是教育行业深化改革、政策持续收紧的一年。在年初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下半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对实施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