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保费比肩50万级别燃油车或成往事,新能源车险首次费改在即
界面新闻记者|吕文琪
2024年初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火如荼,小米SU7的发布更是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小米SU7相对于50万豪车的保费,以及部分车主面临的续保问题,都让消费者头疼。
4月19日,界面新闻记者获悉,为新能源车险降本增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自主定价系数按照[0.5-1.5]执行,驾驶行为良好的新能源车主将面临保费下调,车频拒保、保险公司承保亏损等行业“老大难”问题将迎刃而解。
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与燃油车一致。
本次征求意见稿中,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与燃油车相同,按照[0.5-1.5]执行,旨在提高保险公司自主定价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征求意见稿要求充分发挥行业纯风险溢价在定价中的基准作用,完善行业纯风险溢价计算和调整的常态化机制。支持行业根据实际市场风险定期测算并适时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行业纯风险保费,优化新车型定价标准,提高定价准确性。
本次《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研究推出“基本+变”组合保险产品,为兼职运营网约车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全面的保险保障。此外,推动行业研究建立高风险车辆保底保障机制,切实解决部分车辆投保难的问题,实现保额兜底。据了解,证券交易所正在与监管机构讨论方案,研究建立行业机制,为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全额保障,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意愿。
CICC研究部保险科技行业研究主管毛表示,由于自主定价系数有限,许多用于运营在线汽车共享业务的新能源汽车无法获得与风险相称的保费水平。放宽自主定价系数将降低家用新能源汽车保费,提高营运车辆保费。
在毛看来,明确承保新能源网约车,研究推出“基础+变”组合保险产品解决保险问题,或意在通过产品组合提高兼职网约车保费的定价精度。
车车科技CEO章雷向界面新闻解释,“基础”可以理解为涵盖车辆的基本保险保障,如第三者责任险、车损险等,为车主提供基本保障服务。“变”根据车主的具体需求和车辆的使用情况,提供额外的保险产品。
至于网约车保费是否会上涨,章雷认为,如果网约车司机的具体风险定价合理,保费会上涨;如果保险公司降低整体风险水平,保费也可能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
据界面消息,保险公司拒保运营性质的新能源商用车的概率在增加,拒保的主要原因是非运营性质的新能源商用车出险率也较高,运营机构难以承受。比如,对于比亚迪秦车型,保险机构很难区分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续保存在一定难度。
一般情况下,按照购买非营运车辆保险(交强险+商业险)计算,费用为5200元/年;如果按照营运车辆投保,保费直接翻倍。
保险公司紧跟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据国信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975万辆,2023-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8%。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仍然跟不上新兴技术的发展,对一些风险的认识不足。
对此,《征求意见稿》提出,支持行业开展新能源汽车零整比和安全指标研究,并定期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加强跨行业交流合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提供优化和改进产品设计的建议和参考,促进新能源汽车维护成本的降低。
提升新能源车险业务智能化水平,鼓励行业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快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提升新能源汽车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实现降本增效。
征求意见稿提出,探索新能源汽车降风险服务创新。鼓励行业经营者以风险降低管理为抓手,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客户在电池检测、充电桩服务、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设备安装、车队托管、安全驾驶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加速完善新能源车险商业生态。
关于实施时间和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各监管部门根据辖区车险市场情况,确定本辖区内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区间的实施时间和自主定价系数追溯监管标准,并向金融监管总局备案,实施时间原则上不晚于2024年6月1日。
各监管局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财产保险公司合理设定各地区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平均值和手续费率上限,并持续做好市场监测工作,确保辖区市场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