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资,告别“躺赚”时代
中国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琳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未来是依靠旧的增长模式,还是重塑自我,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在我看来,中国显然正在向新时代迈进,但它不能固守过去的制胜法则。政府不愿支持高杠杆的房地产行业,显示了中国走向新时代的决心。”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在北京钓鱼台举行。麦肯锡中国董事长倪一力在参加会议后写下了这篇短文。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依然光芒四射。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的出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产品上,而是供应链、产业链、技术体系的对外输出。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478.5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1.4%。2023年,中国企业公布的海外并购总额为398.3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已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环比增长。
曾经,外资企业以技术换市场,扎根中国土壤,耕耘几十年,投资建厂,提供就业,与中国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共享发展红利。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中国品牌不太重视国外市场,中国市场更大,没必要走得更远。如今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更好的盈利空,手握技术的企业逐渐开始想去国外发展。”倪依立对一个旅行者说。
在国内做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信心的基石,比如电商、新能源汽车、电子甚至游戏。但这种“中国模式”能直接在海外复制中国的成就吗?
倪依立的回答是,在中国的企业必须做出调整。就像当初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和经验一样,中国企业在一个新的市场也面临着文化、人才、法律法规、监管等方面的挑战,因为“走出去卖不等于成为跨国企业”。
在中国企业扩大出口的同时,海外公司并没有停止对中国市场的热情。中国政府也在多个层面稳定外商投资信心,密集出台相关政策。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基础,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24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邀请各国高层齐聚中国。随后是商务部组织的第一个标志性活动“投资中国”。
外国投资者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市场?他们的担忧是什么?他们不来中国还能去哪里?
【/h/]我们与麦肯锡中国董事长倪依立对话,中国企业走出去,外资回来的故事和疑惑。以下为对话实录,略有删减。
1。中国市场是不可替代的。
走一趟:我们发现市场信息变了。比如在财报中,企业以前注重的是增量和投资规划,现在更热衷于展示自己的现金储备,证明自己能活下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整?
倪依立:企业在不断回归主业。过去一些不必要的扩张,或者过去基于乐观判断所做的投资,现在都在重新判断,看是否继续。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更加关注海外。以前中国品牌不太重视国外市场,他们认为中国市场更大。但近年来我们在国外市场也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国内电商平台推出跨境电商平台,这些都是国内成功的模式。国际市场可能成为中国企业未来关注的焦点之一。
走一趟:所以这种变化背后有内因也有外因。一方面,当地市场收入增量放缓;另一方面,中国确实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如清洁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
倪依立:有一个更现实的考虑。现在国内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市场的利润率可能不如国外市场,这就使得很多企业想去国外发展。
走一趟:出口也面临挑战。欧美有观点认为,中国对优先产业的补贴会导致产能过剩,从而倾销产品,扰乱市场秩序。我们看到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正在积极应对。从跨国咨询公司的角度,如何有效弥合分歧?
倪依立:每个国家都希望找到新的发展轨迹。当人们发现中国企业做得特别好的时候,很容易听到这样的声音。但是,我必须强调,现在各国可以享受到多种多样的产品,部分是因为贸易的全球化,也是因为中国供应链和制造效率的提高。如果保护主义泛滥,将对全世界产生影响。
就大家都想赢的新赛道而言,地缘政治更复杂。为了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层面需要做好协调和沟通。例如,在全球环境治理和低碳发展方面,各国可以从中国期待更多。这背后,如何让中国发挥自身优势,也需要各国相互协商,我对未来有信心。
走一趟:这种自信从何而来?
倪依立:中国企业很敏捷,企业家很有韧性。他们看到机会就会去实践。最近看到当地很多工厂和供应商都有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很有影响力。我亲眼所见,所以我有信心。
走一趟:合作需要利益,需要理念一致。你之前提到,中国可以在减少碳排放和节约能源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问题来了。中国确实在不断生产新产品,之前也承诺过要达标。然而,随着俄罗斯、乌克兰、中东等复杂的地缘政治冲突,作为碳减排先锋,一些欧美国家有了新的声音。他们可能更注重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廉价性。双碳共识会消退吗?
倪依立:短期来看,每个人都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但长期来看,低碳业务绝对是增长点。要知道,在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心目中,他们对于环保的理念更加认可,这也就意味着减碳节能必然成为主流共识。
走一趟:消费者会愿意为环保概念买单吗?
倪依立:年轻人不会认可污染环境的企业理念,但愿意为环保付出多少是个问号。我觉得中国企业选择新能源低碳的赛道没有错,但肯定不是“免死金牌”。关键在于产品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照搬“中国模式”出海是行不通的。
旅游客串:在“出海”成为热词之前,已经有企业走出国门。他们直接把所谓的“中国模式”和经验嵌套在海外市场,交了很多学费。
倪依立:我们之前问过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不怕跨国公司来中国抢市场?他们说外国人真的了解中国老百姓的需求,了解监管和政府的关系,了解市场文化?但是现在我们要反过来问中国企业,你能了解当地的文化,适应当地的法律监管吗?
其实人们对企业为什么能成功有一个误区。他们认为产品好,价格低,只要当地市场有需求就行,但这并不全面。这只是意味着产品可以在海外销售,但与跨国公司不同。只要卖家能找到当地的经销伙伴,给个好价钱,对方就愿意拿货;但要想成为本土企业,就必须了解当地的市场、人才、政府监管、法律法规、文化等等。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刚刚起步。
那些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跨国公司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们一半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有丰富的跨国工作和生活经验,中国企业也需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团队更加国际化。
走一趟: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训,如何避免?
倪依立:有很多,比如员工文化的水土不服。中国企业和员工都很勤奋,会牺牲一些个人时间做产品。但这种价值观在很多地方并不适用,他们更注重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必须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国内一个月完成的工作,在国外可能一年也完成不了,很难再现“中国速度”。
走一趟:你谈到了问题的本质,但似乎没有直接的解决方法。
倪依立:是的,过去不可能在海外设厂,招全中国人来工作。这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和当地的就业文化融合。
中企需要做出调整,即使短期内会影响营收增速,但这是为了融入当地社会而做出的取舍。毕竟当地工会也会考察你对当地就业的贡献。这种东西做了很久都是成功的,是在加强软实力。
当然,最理想的还是输出“中国模式”,培养一批能够接受中国文化的员工。这需要企业的耐心,有很多细节和教训。但好处是中国也开始苦了,学习,交学费,我们在进步。出海不易,但若成功,未来可期。
照搬在中国适用的模式是不可能的,要因地制宜。此外,中国企业的软实力也需要建立。
走一趟:软实力是什么意思?
倪依立:过去中国品牌便宜,但未来可能是低碳创新。重点是让世界建立新的认知,看到中国品牌的价值,重塑中国公司的印象。以前中国企业可能太务实了,就像以前外国人在中国卖产品的同时输出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现在是中国出口的时候了。
第三,不来中国能去哪里?
走一走: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如何?
倪依立:对于很多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市场非常重要,短期内没有其他市场可以替代。没有听说有大型跨国公司会退出中国,未来肯定会继续在中国市场经营。
中国现在进入中速增长阶段。本地企业在过去二十年也迅速成长,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跨国企业的很多产品和服务在过去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这对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影响很大。“躺着赚”的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需要学习和适应。
走一趟:只有对市场有信心,才会真金白银投资。外国投资者的担忧是什么?
倪一力:他们关注中国经济的新鲜事物,比如房地产什么时候回暖,地方债务怎么解决,消费信心如何,资本市场的情绪如何。如果他们不了解,就会产生怀疑。然而,中国的GDP增长率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些问题不能马上回答,也不影响中国是个好市场。
走一趟:这个很务实。不来中国还能去哪里?
倪依立:是啊,他们能去哪?虽然现在市场观望的比较多,但是我觉得他们也在慢慢适应环境。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这两年是在中国的过渡期,从高速发展到稳步发展的新阶段。我之前参加过一个CEO午餐会,参会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占比最低达到15%,最高达到40%。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很诚实,即使遇到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