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这次靠什么
【/h/]时隔20年,中部地区再次迎来发展新机遇。
【/h/]5月27日,中共* *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加快中部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始终坚持中部地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着力推动各项重点任务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h/]事实上,自2004年*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部地区崛起”以来,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这二十年间增长了近10倍。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1.6%。
毫无疑问,中部地区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h/]但目前,中部六省面临的困难也是真实存在的。
【/h/]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此前“高歌猛进”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内部趋于分化。2023年,中部六省中,只有湖北省和安徽省的经济增速跑赢全国水平。2024年一季度,除湖北外,其他五省增速均不及全国水平。
【/h/]△一季度,中部六省中只有湖北经济增速跑赢全国水平。来源:江西省信息中心。
【/h/]因此,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部署中,“加快推进”成为重点。在此前召开的中部地区崛起研讨会上,“步伐加快”的相关表述频频出现。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部地区如何加快崛起?
【/h/]第一,山西的煤炭依赖
【/h/]目前,山西是中部六省中相对较弱的省份。
【/h/]从经济体量来看,2023年,山西GDP约为2.57万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倒数第一,与排名第五的江西差距近6500亿元。同时,山西是中部六省中唯一一个GDP低于3万亿元的省份。即使按照山西在2023年初设定的5.5%的增长目标,该省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跨过3万亿元的门槛。
【/h/]同为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湖北已向6万亿元的目标出发。
【/h/]山西的弱势不仅体现在经济体量上,还体现在产业结构简单上。区域经济仍高度依赖“煤”的支撑,导致全省经济发展易受外部因素干扰,经济波动较大。
【/h/]这一点在山西近期的经济数据中也有所体现。
【/h/]2023年,山西经济仍保持5.0%的增速,虽然仍低于全国水平(5.2%),但两者相差仅0.2个百分点。而且从数据来看,山西的经济表现也比较稳定,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5.0%、4.7%和4.5%。虽然有下降趋势,但波动并不剧烈,第四季度也已止跌反弹。
【/h/]然而,2024年第一季度,受煤炭产量减少和国际煤价持续下跌影响,山西经济“急刹车”。一季度,山西实际增速仅为1.2%,在同期31个省份中排名垫底。
【/h/]不仅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山西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经济萎缩的省份,经济总量较去年同期减少超400亿元,名义增速为-7.4%。
【/h/]事实上,山西对自身产业结构长期面临的困境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经济“去煤炭化”、产业转型等口号。2021年,山西一次性推出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努力实现从“一煤独大”到“八大支柱最优”的转变。
【/h/]山西的转型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据新华社消息,2021年,山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4.3%;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可降低3.2%;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工业方面,晋南新特药基地、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发展。
【/h/]不过,受能源供应等诸多因素影响,如今山西经济仍与“煤”高度相关。
【/h/]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山西煤炭工业增加值仍占规上工业的52.6%,煤炭产量创近年来历史新高。2022年,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全省31.7%的GDP来自采矿业。
【/h/]转型亟待解决。2024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转型”一词被提及17次。这不仅体现了山西转型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转型的艰巨性。
【/h/]“需要给予一些外部支持。”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朱丽亚看来,经济结构相对简单、传统产业升级缓慢,使得以山西为代表的中部六省难以跟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增速放缓将进一步加剧产业建设和升级的难度,进而拖累发展速度。
【/h/]朱丽亚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尽管包括山西在内的中部地区正在积极推动经济转型,但在当今全球经济环境下,加速崛起不仅需要单打独斗,特别是在中部地区涉及中国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在宏观层面给予一定的协调也是必要的。
【/h/]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到“转型发展要内强外扶相结合”。此前,山西省社科院研究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山西转型发展存在困难和制约因素,除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外部支持。
【/h/]第二,湖北最有希望。
【/h/]在中部六省中,湖北是中部更具发展潜力的新引擎之一。
【/h/]单从经济体量来看,虽然湖北GDP低于河南,且长期位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二,但近期发展势头明显强于河南。最近10年,湖北经济增速仅在2020年低于全国水平,其他年份经济增速均领先全国水平约0.8~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湖北以6.1%的增速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跑赢全国水平(5.3%)的省份。
【/h/]坚实的工业基础是湖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h/]以集技术、劳动、资本于一体的汽车产业为例。自1969年“第二辆汽车”在湖北十堰落地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湖北省聚集了2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零部件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h/]湖北的“嗅觉”对产业转型升级也极为灵敏。早在2009年,湖北省会武汉就率先喊出了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口号。2022年,湖北“武乡十穗”汽车集群入选全国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三大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产值位居全国第一。
【/h/]湖北省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9%,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去年11月,湖北发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也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40%以上。
【/h/]此外,针对作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无人驾驶技术,湖北也做出了一些部署。例如,武汉在全国率先发布全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试点政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域。
【/h/]未来湖北经济更大的依仗在于科教资源聚集优势和区位优势。
【/h/]事实上,在谈及“中部地区加速崛起”时,相关会议强调,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新的重大突破,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些恰恰是湖北的优势。
【/h/]从教育优势来看,中部六省共有6所“985”高校和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仅湖北省就占据了2所“985”高校和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占中部地区的三分之一。此外,武汉还是中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它在建设之初就有“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使命。
【/h/]区位优势就更不用说了。湖北因其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历来被誉为“九省通衢”。然而,湖北并不满足于此。公路、铁路、水路和空公路的“多式联运”正推动湖北从“九省通衢”跃升为“九州通衢”。
【/h/]第三,建立协调发展机制
【/h/]* *关于“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部署无疑是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然而,在支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面对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但需要加速崛起的中部地区,政策支持应该向哪里倾斜?
【/h/]对此,朱丽亚认为,经济结构单一、产业转型步伐缓慢的困境并非山西省独有,中部六省乃至部分东西部省份都存在类似问题。“中部地区资源禀赋比较优异,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但资源比较分散,人均资源略显不足。在此背景下,部分产业规划仍存在重叠,极大影响了中部地区资源的最大效益利用。”
【/h/]以教育资源为例。整个中部地区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30%。然而,人均支出不仅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与西部地区相差甚远。
【/h/]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中部地区人均支出17725.22元,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24757.59元)、西部地区(29341.17元)和全国平均水平(22205.41元),比东部地区低约29%,比西部地区低42%。
【/h/]其中,湖南省和河南省的人均支出分别为15019.33元和15353.80元,位居全国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
【/h/]为了加速崛起,在朱丽亚看来,中部六省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要有大局意识,真诚共享优质资源,真诚打造优质产业链。“同时,可以建立一体化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内对外进行必要的互利共赢安排。”
【/h/]“除了一体化协调发展,基层营商环境建设也是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关键。”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许超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部地区自身的资源禀赋并不落后于其他地区,目前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可能主要集中在基层营商环境建设方面。
【/h/]事实上,在6月1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部投资推介会上,中部六省相关负责人将“营商环境”与“创新转型”并列提及。此前,六省也将持续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之一,部署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