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投资、房价、教育,普通人该如何应对?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我们被无数的问题困扰着——媒体流量的喧嚣,投资市场的低迷,房价的波动,就业的竞争压力,教育的迷茫。大家都在问,未来的路在哪里?面对这些焦虑,如何才能找到出路?但当我们仔细看这些问题时,似乎它们并不是不可解决的。本期封面对话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探讨时代焦虑的根源,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以下为采访节选)
第一,流量焦虑
凤凰网财经封面:有人说中国进入了网络名人经济时代,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家开始做个人IP。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马光远:我觉得企业需要宣传,因为在这个媒体时代,缺席对企业和个人都是巨大的损失。但是要想成为网络名人,就要付出很大的精力。
这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我希望我们的企业家能成为(网络名人),因为他们是做生意做产品的,但我们不希望我们的企业家成为网络名人企业家。现在我们很多(创业者)都在刻意(成功打造网络名人),有团队。
凤凰网财经封面:很多人可能觉得其实是对未来的焦虑,所以想抓住这个流量。
马光远:因为这几年爆火的人太多了,一夜暴富,一夜走红。可能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都被短视频抓住了,所以我们很难深入思考。
所以一定要少看短视频,因为它可能会让你的智商越来越低,可能会让你的知识面越来越浅。有一本书叫《低智商社会》,说你每天上网,每天不看书,每天不思考,你的整个思维能力都会下降。如果我们有一代人和两代人是靠刷短视频而不是看书长大的,这一代人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们应该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我们低估了这个事件十几二十年的社会危害。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言论,说你一生可能只遇到几次机会,你发财的机会可能只有几次。抓到你会怎么样,抓不到你会怎么样?我们所宣扬的就是这样的焦虑。
凤凰网财经封面:对,其实就是在制造焦虑。
马光远:我们也无能为力。我们甚至火上浇油,因为我们也在做短视频,我们也在让步,我们也在投降。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专业,不要为了骗流量而去骗流量,尽量去竞争一些专业的岗位。
凤凰网财经封面:这也是全球现象。很难说短时间内会有大的转机?
马光远:我认为你不能以此为借口,因为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改变它。你不能说全世界都这样,全世界都烂。中国的互联网样本量很大,样本数据还是比较大的,形态和生态的多样性相当充分。所以我们其实在平台的算法和内容上积累了很多经验。既然能形成推荐机制,当然也能形成更好的推荐,一个高质量、专业的推荐。
从技术角度来说,没有问题,所以平台要做出一些牺牲,你要牺牲流量,但是我们想想那些恶心的流量,不值钱的流量,最终是一种伤害。
凤凰网财经封面:如果干扰平台的算法,强行改动,这是否违反市场经济?
马光远:市场经济是有边界的。市场经济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不能推荐违反法律的东西。算法能做到吗?如果你能做到,为什么不能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呢?这是可以的,这也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最讲规则。我们很多人现在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就好像你可以为所欲为一样。不会,市场经济规则最严,随意性最少,但对一个人的思想自由度最高。
所以我经常说,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太深了。好像一说市场经济,就什么都不用管了。以一个社会的进步来说,我们要求算法往什么样的方向走?这与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一致的,而不是相反的。
所有的经济发展其实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经济不是完美的,不是说供需刚刚平衡,价格就是这样。经济学家所追求的这个均衡点,其实是人类经济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特例。经济从来都是不平衡的,物价有高有低。
有时候供大于求,有时候供小于求。行业有时候产能过剩,有时候产能不足,然后被淘汰,然后自己出清,然后优胜劣汰。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相当于一个大树小树参天大树各种杂草生长的森林。这是它的生态。
凤凰网财经封面:所以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比如理性人假设,都要改?
马光远:我们怎么称呼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为什么选择它?因为资源有限,所以要选择。人有时理性思考,有时非理性思考,所以我们的经济学假设了很多东西:人是理性的,供求平衡,不考虑资源等等。,然后假设了很多离现实很远的东西,它的目的就是做出最好的选择。作为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国家,你做出的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未必是最好的。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不是说一定要达到最好,而是不选择最差。这就是所谓的选择科学。
是一套逻辑,正在完善的过程中,不要迷信经济学。比如有人说自己是经济学家,然后有人问我现在能不能买房。我现在可以买股票吗?其实他根本不懂。他研究经济学的某个分支和某个流派。我们不能把所有人都称为经济学家。例如,我们可以称之为经济观察家。即使我们把经济学家带到最高境界,也意味着你必须在某个领域有新的创造和新的理论。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的经济学家不会超过5个。
当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受邀出席中国的一些论坛时,他们往往会让中国的许多观众失望。为什么?第一个,他说的话大家听不懂,因为不是大家关心的。我们关心房子会不会涨,黄金能不能买。结果在观众提问环节的最后,我还不知道这个。我没有研究过这个。我不是专家。
所以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但经济学并不指导所有人致富。虽然《国富论》研究的是财富的知识,本质上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起点,但我们的经济学现在在某种程度上离财富越来越远。
二、教育焦虑:我们的大学教育没有与时俱进。
Fenghuang.com财经封面:今年是高考人数创历史新高的一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参加高考。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也面临问题。如何解决这一困境?
马光远:目前录取率基本在80%~90%,所以人们担心的不是高考,而是上大学后怎么办。毕业能找到工作吗?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很多企业求贤若渴,却招不到合适的人,包括我自己。我特别难找到合适的助手。
我们很多大学都是在毁人,而不是育人。我们大学的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目的、人才培养方向都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没有与时俱进。现在很多单位经常招研究生,但是它招的是什么岗位?城管的职位很多,很多名牌大学生都在争,所以对于这个实际上不上大学的人来说可能更好。我们对教育的高消费需求严重误导了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焦虑。
孩子进入大学,就面临着很大的浪费生命的可能。他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校不知道自己会被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社会的需求在误导他。我们学过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这样一个永远不会再用的东西上。其实没必要每个人都去读博士,也没必要每个人都去读研。
所以我觉得高考不再焦虑。现在我们要回应了,大学毕业马上失业的症结在哪里?是大学还是我们社会的需要?目前很多产业结构并不完全高端。目前中国整体产业结构是中低端高端。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不仅需要一些顶尖人才,还需要大量低端(产业)人才。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站在那个塔尖上。
必须改变,因为最终真正需要的人才——研究人员需要有创造力,实际工作人员需要有工作能力。现在很多大学法科学生连一个基本的诉状都不会写,甚至有些老师自己都没去过法院,就给孩子讲法律。会计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不会做账,那么我们的教育会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必须把重心从高考上转移。
第三,买房的焦虑
凤凰网财经封面:我们看到最近很多房地产政策密集出台,号称是有史以来最宽松的房地产救市政策。你认为它会改变房地产的投资趋势吗?
马光远:我认为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地产的下行趋势。我们的政策和组合拳必须尽快、足额出台,就是要改变这种预期,不是说一下子就改变供求关系。
凤凰网财经《封面》:改变的是预期。
马光远:我们先拖延一下。失速不代表飞机的故障没有了,而是让它慢慢降落,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飞机的故障问题,各国都是这样。
我觉得房地产其实是一个正常的行业。它有问题,肯定也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不是要杀它,因为这涉及到行业的态度,百姓的财富态度,整体经济形势,金融安全,百姓的财富。房地产和建筑这么大的行业,占GDP的比重接近14%,如果把其他上下游行业加起来,这个行业一旦出现大幅度调整,对大家都没有好处。
凤凰网财经封面:现在解决市场政策的效率可能没那么好了?
马光远:我们现在的市场政策其实是多管齐下,目标是告别过去的调控周期,构建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所以有些夸张的说法,比如房地产政策是史诗,但实际上大量政策只是回归常态。
在我看来,剂量不够,我们很多指标都跌到2016年左右了。现在整个销售额在12亿平方米以下。2023年我们的销售额是11亿多平方米,新房开工量只有9亿多平方米,相当于和12亿平方米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所以前段时间有人说房价会迎来大涨。当然,如果单纯谈供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当然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整个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人的收入下降了。第二,可能有些行业不需要写字楼。第三,中国房地产行业一个特别大的变化是,现在股市占比越来越大。所以我不担心大幅上涨,因为我们的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增量市场了。现在,你为什么说我们所有的限制性措施都可以大胆安全地取消呢?因为二手房市场这么巨大,你担心什么?市场本身已经有了自我平衡机制,就是二手房市场和股市。
凤凰网财经封面:如果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考虑,先不说太远。你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房价会是什么趋势?
马光远:很难说现在预测房价的长期(趋势)其实没有意义。现在很多人经常说要向新加坡学习。我说,你能学会吗?新加坡有几百万人。如果我们只有几百万人口,我们解决住房问题会比新加坡好。在我们14亿人口的国家,我们能向谁学习?你不能向美国学习。它有3亿多人口。不能学日本。未来我们的房地产,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是什么?我觉得真的不好说,但至少不可能是新加坡模式。
未来,我觉得住房的观念肯定会发生变化,也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用再为买房发愁了。以前你不买房,房价就涨。十年后,你和你的同事因为有房没房,分成了两个阶层。十年后的现在,可能买房的人还不如你,租房更划算。我们用了20多年建立房地产行业,积累了这么多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
凤凰网财经《封面》:需要二十年。
马光远:不是说我们再跌20年,不是这个概念,还是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房地产下一个周期的关键是什么?进一步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据官方估计,我们目前的人均建筑面积刚刚超过40平方米。所以,我们还没有很好的解决住房问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还早,但并不代表房价有了很大的发展空。强迫所有人买房是不正常的。房价单边上涨是不正常的,但是房价一直在跌。我从未见过它。
在人类四大需求中,对住房的需求占人力资产的比重最大,任何一个国家解决住房问题都不容易。因此,联合国在《人权宣言》中说得很清楚,解决住房问题首先是各国政府的责任,并没有完全强调市场化。
凤凰网财经《封面》: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不是从投资的角度,而单纯是从居住的角度。适合买房吗?
马光远:我认为每个城市的情况都不一样。其实在今天这个节点,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你买不买并没有那么迫切。真的很像前几年房价大幅上涨带来的焦虑。这座山可以完全卸载。
今天别人买房,你不需要担心。你不买房,别人不一定会学你。选择可能是对的,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觉得自己需要房子,现在觉得合适了,可以买;如果你不需要房子,还想租,没关系。但最起码,这个行情,我的判断,进一步下跌的空间不是很大空。
第四,投资焦虑
凤凰网财经封面:虽然现在大家对房价的焦虑有所缓解,但对投资的焦虑又有所增加。现在,黄金价格已经创下历史新高。
马光远:中国人一直对投资感到焦虑。根本原因是赚的钱不专业,比如买股票。为什么怕赔钱?因为你不专业。而且我们形成了一个很不好的观念,投资容易,投资最难。
我的观点一直是黄金是最差的投资,因为黄金波动大,上蹿下跳。我曾经把中国a股的k线图和黄金的k线图放在一起问别人,你能认出哪个是a股哪个是黄金吗?很多人不认可。波动很大,比如09年黄金暴涨。
凤凰网财经封面:当时达到1000美元。
马光远:一直涨到1900多,然后就一直跌。2014年几乎跌破1000美元。所以当年有一群中国大妈买了1500多美元的黄金就被套住了。当年华尔街也报道过中国大妈疯狂抢金。你还记得吗?现在是大降。解决后多少年?
凤凰网财经《封面》:用了十年。
马光远:但是想想回报率吧。2010年黄金涨到1900美元后,即使现在也是2400美元。这16年它的年收入是多少?
凤凰网财经封面:太低了。
马光远:某种程度上可能不如国内很多股票,放在银行的回报肯定比它高,那为什么叫最差投资呢?一是不安全,二是收益率不高。
我觉得还是要研究它的规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整个黄金与美元脱钩,黄金摆脱了美元的束缚。到目前为止它的性价比如何?你去看黄金的熊市周期有多长,很长很吓人。
牛市一般持续三到四年,熊市往往持续十年,然后跌不起,波动很大。而且如果把黄金这个投资品放到国际投资品市场,相当于一个小市场,里面有很多操纵的力量。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你很难用各种因素来解释这一轮黄金的大幅上涨,只有一个解释:操作。而且你从曲线上可以看到,每次黄金大涨,必然有大跌,无一例外,所以黄金从来就不是普通人的机会。
凤凰网财经《封面》:所以,缓解流量焦虑和投资焦虑比较好。其实我们还是要提高认知的。
马光远:你必须确保当你到达风口浪尖时,你还在餐桌上。到那个时候,如果你留在饭桌上,别人只会看到你的牛,而看不到你之前在那张饭桌上的孤独,所以每个人成功的背后一定有很多困难,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