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下场干催收
“本科及以上学历”、“法律、金融背景”、“信用及风险控制经验”、“五年以上催收工作经验”...
6月以来,银行抛出的“高级催收人才”招聘广告,揭开了催收行业变化的一角。
收藏行业曾经被认为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低门槛行业。过去,出于成本、效率和信誉的考虑,银行通常会将不良资产的清收工作外包给清收公司。现在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常客,都在亲自离职,组建自己的催收团队。
截至目前,包括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微众银行、湖南三湘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陆续发布了关于催收人员的招聘信息。
一位中小银行负责催收工作的人士表示,银行组建自己的催收团队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近年来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增加,催收市场相应扩大;另一方面,管理层加强了对银行托收业务的监管,对业务合规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与第三方催收公司的合作会“一刀切”。他承认双方仍有合作。
同时,采集人员的招聘条件也不同于过去刻板印象中低门槛、低学历的要求。目前银行向高学历、专业性强的催收人才抛出橄榄枝。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招聘高水平催收人员,不仅是为了满足业务合规、减轻资产质量下行压力的需要,更是为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新的催收模式,提高催收效率。当然,组建催收团队势必需要银行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运营和管理。
针对高学历收藏者。
经济观察报发现,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催收岗位相关招聘信息。这些在银行招聘中不常出现的职位,“门槛”很高。
【/h/]比如有的招聘信息显示,某银行的贷后预警与催收管理专员,不仅需要本科以上学历,还需要具备金融或相关专业背景、信贷业务知识和风险控制经验,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数据处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h/]更高级别的贷后预警与催收管理经理,职责涵盖结合催收业务制定和优化预警与控制策略,挖掘业务价值,严控风险。岗位人员要有催收风险管理经验,解决业务问题,快速制定解决方案并推动实施,同时进行手段创新,提高贷后管理效率;它还需要处理复杂的财务风险管理任务,强调对业务需求的理解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
根据湖南三湘银行发布的招聘信息,应聘者需具备五年及以上的催收及相关行业管理或工作经验。
其中,高级催收管理人员需要负责制定和执行催收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监督逾期客户催收工作,及时跟踪跟进情况,定期管理和分析催收数据,结合数据监控和分析各部门催收情况,制定和调整催收策略,管理和指导业务部门完成各阶段催收绩效指标。
【/h/]高级电催人员负责制定和实施电催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管理电催团队,监督不同风险等级的逾期客户催收并及时跟踪跟进情况,定期管理和分析相关电催数据,结合报告数据监控和分析各部门催收情况,及时调整催收策略。
某城商行人士表示,从银行的招聘信息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催收人员不同,银行想要的催收人才需要更专业的技能,这就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这些高层次的催收人才要么是同行业的金融科技人员,要么是互联网巨头的核心人才。所以这些人才大多是通过内部推荐招聘的。
根据各家银行的招聘信息,催收岗的工资构成一般是底薪加提成。二三线城市岗位,底薪5000元起;一线城市的岗位,底薪1万元起。此外,银行对该岗位也有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效率,如特收特奖。
上述中小银行负责催收工作的负责人表示,完全符合或达到多项招聘要求的应聘者非常稀缺,再加上之前催收行业负面新闻频发,很多人对这个行业戴上了有色眼镜。这也意味着银行需要投入更多的薪资成本。
越来越难收藏
上述中小银行负责催收工作的人士表示,催收账款是一项辛苦的工作。如果没有很好的督促他们,就会被客户投诉,贴上恐吓、骚扰、黑社会等暴力催收的标签。对于银行来说,不催可能会变成坏账,催可能会引起矛盾。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催收效率,很多银行将催收业务的“苦活”外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
据悉,银行内部的催收工作一般分散在多个部门。比如大额公司业务通常由资产保全部门催收,个人信用卡缺陷由卡片部门或零售信贷部门接管。催收方式主要是电话催收,抵押资产处置,无抵押资产向征信局举报并启动诉讼程序。对于全程没有催收成功的贷款,银行会把这些资产打包,交给第三方催收公司。
一个在第三方催收公司工作了三年的人说,一般外包的账肯定不好收。他最早进入收藏行业,主要是看中了低门槛入行的同时拿高薪。
【/h/]在他的岗前培训中才知道,要做一个催收员,除了耐心细致,还需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分析客户的还款能力和意愿,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并跟进执行。如果你有相关的法律知识,那就是锦上添花。
他的工作就是面对贷款逾期的客户。有些讲道理的客户很容易沟通,有些不讲道理、不配合的借款人反过来会威胁、辱骂催收人员。一般这种情况下,他只能保持冷静,避免冲突。
他承认现在电视剧里不可能摔门泼漆,暴力收钱。最有效的催收方法是拿到借款人的通讯录,给借款人的亲友打电话发信息。很多时候,借款人会迫于面子和公众压力还钱。
该人士表示,大家都知道借钱比要钱容易。目前经济不好,越来越多的人不买单。银行对业务的需求很大,但是收账确实很难。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监管部门对催收行业的日益严格的管理是催收难的重要因素。一旦被投诉,催收员会被扣工资甚至开除。很多第三方催收公司业绩不佳,人员流动频繁,导致团队稳定性下降,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在经济形势波动下,部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受到影响,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495亿元,不良贷款率1.62%。此外,202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414亿元。
上述中小银行清收工作负责人表示,在银行业净息差的压力下,向不良资产要利润已经成为共识,这也意味着银行需要更直接、更高效的清收方式。自建催收团队可以保证银行在催收过程中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银行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和培训,可以培养一支专业高效的催收队伍,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催收策略,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不良贷款的回收。
该人士表示,虽然将催收公司外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的催收压力,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追回账款,近年来,第三方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使用的个别手段有些过分,监管部门开始整治,并多次开出罚单。这也就不难理解,银行在重重监管和行业不良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让催收业务回归。
上述城商行表示,第三方催收公司服务质量处于参差不齐的阶段,一不小心就会被投诉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给银行带来声誉风险。同时,催收公司在开展催收业务时也可能存在侵犯隐私的风险,这是法律的模糊地带,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界定。所以银行选择自建催收团队可以更好的控制这些风险。
5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自行或委托第三方进行催收进行了严格规范,提出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设立专门负责催收业务的部门;金融机构要切实履行贷后催收业务主体责任,不断加强自身催收能力建设,审慎实施外包;同时,要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指引》明确规定了采集时间,每天22:00至次日8:00不得进行采集操作;单个债务人每日总拨号次数不应超过3次。
【/h/]面对每天打上百个催收电话的绩效考核和越来越艰巨的催收任务,上述曾经在第三方催收公司工作的人干脆辞职另谋高就。
看到银行成立自己的催收团队的消息,他并不意外。在他看来,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银行对催收业务的合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避免因第三方催收公司的不当行为损害银行的声誉和客户关系,银行选择自建催收团队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这样,银行可以更严格地监控和管理催收过程,确保催收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该人士表示,他也考虑过应聘银行的催收岗位,但他只有大专学历,卡在了学历上。
智能收藏的考虑
经济观察报在采访中发现,告别过去简单粗暴的催收方式,招募高学历人士自建催收团队,也与银行的智能化转型息息相关。
目前,银行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实现自动化、数据驱动和个性化催收。比如银行自动识别债务人,催款时自动发送还款提醒和自动跟踪欠款行为,然后根据债务人的历史还款数据、财务、征信等信息制定更科学的催款策略。
在上述城商行人士看来,银行自建团队并不意味着与外部第三方催收公司的合作彻底结束。银行内部催收不是为了替代外包,而是为了提高效率。以前不管是内部招聘还是外包,效率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选择外包来降低成本。但在智能化催收趋势明朗的当下,银行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催收团队,可能在满足合规要求的同时,提高催收效率,降低催收成本,在未来的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未来银行可能会把所有前端催收都交给机器,那些“疑难杂症”就交给第三方催收公司了。
银行业高级研究员顾佳欣表示,银行在招聘催收岗位时,并不总是把外包变成自营。每个银行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多采取自营和外包相结合的模式。
以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为例。目前,该行已公布207家外包催款合作机构名单,其中催款公司43家,律师事务所164家。一些银行公布收款号码或合作收款机构的名称。如邮储银行个人贷款官方催收号为48个,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委托催收机构名单包括54家催收机构和187家律师事务所。
顾佳欣表示,银行在平衡催收外包和自营的比例时,通常会从需求、成本、效果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虑:
【/h/]首先,银行会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和规模来决定外包和自营的比例。如果银行有较大的催收业务,可能更倾向于将部分催收工作外包,以减轻内部催收团队的压力。同时,银行也会考虑不同催收业务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程度,将高风险或复杂的催收业务归为自营,以保证更高的催收效果和合规性。
其次,银行会对外包催收和自营催收的成本进行详细的效益分析。外包催收可能固定成本较低,但可能面临较高的佣金费用;自营催收需要承担较高的固定成本,但长期来看可能边际成本较低。所以银行会综合考虑催收成本、催收率、坏账率等因素,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催收方式。
此外,催收效果和合规性也是银行重要的考虑因素。外包催收公司可能有更丰富的催收经验和更专业的催收技能,可以提高催收效率;但是,也可能存在合规风险,例如不当收集和披露客户信息。因此,银行会慎重选择信誉好、有合规记录的催收外包公司,与之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催收工作的合规性和最终效果。
自建收藏划算吗?
在延锋科技创始人盛看来,自建催收团队是否划算,主要在于三个方面:成本投入、催收效果、合规性。
盛表示,一般来说,银行自建催收团队的成本要高于外包。首先,在人员招聘成本方面,银行需要支付招聘渠道成本、筛选和面试的时间成本等。其次,在员工培训成本方面,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培训资源,让催收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银行需要不断投资于员工的工资、福利、办公场所和设备。此外,银行还需要考虑管理成本,包括管理人员的开支和内部管理流程消耗的资源。
至于外包催收,银行通常只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服务费,或者根据收回的款项给予佣金。外包公司通常可以利用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来降低单位收款成本。而且银行不用承担外包公司的办公场所、设备、人员管理等费用。
建行广西分行此前披露的信用卡不良资产外包催收项目服务费率显示,中标催收公司的执行率为:90天以内5%,91天至180天6.67%,181天至270天8.67%,271天至360天10.76%,361天至720天。
盛表示,银行自建催收团队不能只从直接成本来衡量,还需要看到自建团队对银行内部流程和客户信息的熟悉程度,在合规和服务质量控制上更有优势。
事实上,很多银行都因为未能妥善管理第三方催收公司而收到了监管部门的罚款。
今年4月,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因外包催收机构管理不严,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责令改正,罚款40万元;2024年1月,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因外包催收业务管理不善,被罚款200万元。
上述中小银行负责催收工作的人士表示,银行在打造自己的催收团队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兼顾催收效率和合规性。一方面,银行需要提高催收效率,以快速收回不良贷款;另一方面,银行也需要保证催收行为的合法合规性,以规避法律风险。所以银行需要在两者之间权衡取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