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末回表” VS “存款搬家” 银行理财规模高增6月会否再现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卖得非常好,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几乎都在3%以上,接近同期限定存款利率的两倍。但理财产品收益是浮动的,不保证本息。55岁到65岁的客户会在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之间摇摆,一些年轻客户会主动咨询理财产品。”一家股份行的理财经理说。
6月18日获悉,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暂停“人工付息”、“资产荒”等多重背景下,北京多家国有银行、股份银行、城商行正在将资金配置规模从存款产品转向理财产品。
在居民资金和企业资金的加持下,5月理财市场稳中有升,理财规模继续增加。多位专家预测,一向“理财流产”的6月理财规模将较上月萎缩,理财产品收益率将下降,但影响程度和时间有限。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消费和投资活动的逐步复苏,理财市场有望继续增长。此外,存款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调,在银行理财公司的推动下,下半年理财整体规模有望站上31万亿元的历史高位。
储户在配置余额时倾向于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挺好的。我们都是低风险稳定的理财产品。上周半年期理财产品(PR2)年化收益率为3.43%,限定存款年化利率为1.9%。最新半年期理财产品的基准业绩为2.8%-3.7%。对于没有购买理财产品的新客户,建议配置一些7天期限的理财产品,提高资金的灵活性。”成都银行某支行理财经理介绍。
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率无疑是考虑资金配置的重要因素。在存款利率多轮下调的背景下,即便是以高利率吸引客户著称的中小银行,如今也在不断下调各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在市场上,利率在3%以上的定期存款很难找到。据北京多家国有银行、股份银行、城商行的部分银行理财经理介绍,“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卖得不错。目前新发行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基本都能在3%以上。”
“5月份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3.3%左右波动,收益率维持在较好水平。”在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亦丰看来,目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优于存款。重叠部分银行主动控制存单等成本较高的零售存款,居民存款和理财规模增长的“跷跷板效应”明显。
习惯稳健投资的北京居民小张表示,存款到期后,会尝试用部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去年年底我拿到了年终奖。本来想存三年定期,但是利率太低了。我临时决定在银行网点买一份利率略高的结构性存款。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的利率也在不断降低,到期支付几次的利率是最低的。最近听说理财产品收益率不错,存款到期后准备试试买理财。”小张说。
改变企业的资本分配
不仅是个人储户,在“人工付息”和资产荒的多重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寻求更高的收益,也将资产配置从存款产品转向了理财产品。一位银行人士表示,“随着人工付息的禁令,一些央企和国企在投资理财选择上开始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偏好,从存款转向购买理财产品。”
此前,部分银行机构绕过内部定价管理,将人工付息异化为高息揽储方式,违规用于补贴大公司客户额外存款利息,造成“大客户存款利率下行”,幅度约10至100个基点。根据近期发布的《关于禁止以高息手工付息方式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建议》,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超过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利息支付,并应在4月底前完成整改。
据知情人士透露,倡议发布后,银行不仅整治违规存款产品和违规付息行为,还取消或规范了私下签订的“抽屉协议”,完善了人工付息业务管理措施,从根本上遏制了高息存款,严肃规范了存款非理性竞争。规范人工付息后,银行存款对企业的吸引力下降,促进了部分企业存款向金融市场分流。对于部分企业来说,活期存款收益受到影响后,资金会转移到银行理财公司,银行理财公司主要配置现金管理和短期债权类理财产品。
“2024年以来,债券市场持续繁荣,理财产品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投资者有了不错的体验。而且人工付息等高息存款被监管禁止,大量资金在余波下溢出进入高性价比理财市场。据测算,5月份理财产品增长规模中,零售占比72%,远低于过去87%的平均水平,机构占比近28%,充分说明人工补息的余波继续推动理财规模快速增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
超季节性理财规模快速增加。
居民资金和企业资金都有注入,使得银行理财规模持续强劲增长。多位专家认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整体“量价俱佳”,理财资金季节性效应边际减弱。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5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环比增长0.9%,至29万亿元。其中,理财公司存续规模较上月增长1.6%,至25.3万亿元。
在王亦丰看来,5月份,理财市场“量价齐升”,存款“脱媒”推动理财规模继续增加。根据他的测算,截至5月底,全市场理财规模为29.7万亿元-29.8万亿元,较上月增加4000亿元-5000亿元,且较2022年、2023年5月不足1000亿元的月均增量,规模增长持续超季节性。
对于银行理财规模的持续增长,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的单边行情有关。随着理财方式的多样化,在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理财产品对存款的替代性增强,部分活期存款分流至理财市场。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杰出研究员任涛同意理财产品正成为一些储户的替代选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和储户有很高的重合度,对资金流动性和收益率的风险偏好和诉求基本相似。当然,存款市场的调整并不是理财规模高增长的唯一因素,权益市场的低迷也是重要原因。通常在投资渠道有限、可配置品种稀缺的背景下,理财规模会有不错的表现。”任涛说。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认为,国内金融市场情绪正在回暖,理财产品净值逐渐上升,收益状况有所改善,理财产品选择丰富,因此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对理财市场的影响是双向的。一位银行人士表示,在理财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银行理财公司在资产端面临挑战,部分存款占比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可能面临降低业绩基准的压力。
王亦丰认为,目前债市收益率中枢正快速下行至低位,叠加高息存款、信托平滑机制等配置手段受限。维持在3%以上的理财收益率中枢缺乏有力的把握,真正的理财收益率会趋于下降。随着绝对收益表现的边际减弱,后续理财规模增长可能放缓。
“季末汇报”的影响有限。
“6月是‘金融流产’,因为年底银行要冲存款,部分资金要回流表内。不像每年四季度末,客户会在年底重新考虑资金的分配。届时,财富管理公司将推出许多产品和活动来赢得客户。”某银行理财经理表示。
谈及6月理财规模增长,我们无法回避“季末回报表”的压力。“季末回归”是影响理财规模的阶段性因素。由于母行季末考核、理财产品期限设置等因素,历史上季末月份理财规模大多环比下降,在母行存款压力较大的3、6月份尤为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季末回单”往往会对理财行业的流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理财产品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放到流动性更高的资产中,以保证理财资金回单时不存在流动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不少专家预测,今年6月的“季末报表”对财富管理行业的影响相对有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楼彭飞表示,银行追求存款规模增长的压力有所减轻,目前银行存款整体充裕,央行通过灵活的政策操作保持流动性稳定。这些因素决定了理财“季末回笼”的影响总体可控。
根据明确测算,今年6月份,银行理财行业可能面临大规模回笼的压力,而在人工付息的影响下,回笼规模可能会比之前更大,或许有1.5万亿元,但7月份第一周就基本修复完毕,市场无需担心。从历史数据来看,银行理财公司有在下半年发力的传统,尤其是国有银行旗下的理财公司。明确预测,在国有银行的带动下,2024年下半年理财规模将重新站上31万亿元大关,债券市场也将在资产荒的压力下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