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新探索,深圳首创“降碳贷”将降碳表现与贷款优惠挂钩
界面新闻记者|刘晨光
深圳绿色金融产业发展又迎来重要一步。
7月3日,深圳市企业碳账户启动仪式暨“碳减排贷款”启动仪式暨“绿色金融要知道”项目启动会在前海成功举行。会议首次发布“减碳贷款”信贷产品,并举行首批试点银行和企业签约仪式。
“‘减碳贷款’将我们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减碳绩效与贷款利率挂钩。减排指标得分每增加1分,我们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率优惠,有效激励了我们的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深证狄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建忠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家专门为IT基础设施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企业,刚刚获得江苏银行深圳分行2800万元的“减碳贷款”。
江苏银行深圳福田支行行长助理王连辉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该产品主要是扩大了受益企业的类型。除了符合深绿标准的客户,还扩大了受益企业的范围。比如有些企业可能跟绿色没有关系,但是有减碳贷款。只要企业在市场运作过程中能够做到精准减排降碳,就可以依托这个产品,也可以给绿色金融利率优惠。
“目前我行最大优惠30 bp,然后主要根据企业碳账户评级报告的评分来设定基准评分。如果达到60以上,就可以纳入这个产品,然后每增加一个点,对应的贷款优惠就可以增加一个bp。”王连辉说。
王连辉说,符合标准就可以享受这个政策,相当于在银行给企业贴上了产品标签。“比如根据公司的评级,第一次可以给多少优惠,相关优惠也会根据最终的碳减排或者节能降耗结果而有所浮动。如果企业后面的成绩高于原来的初评,将给予进一步优惠。如果低于初始评级,优惠力度可能会往下走,对企业的减碳行为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王连辉认为,客户群体分布主要是制造业、互联网软件开发和服务业,以及一些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水电气、消耗大量能源的企业。
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兰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70分开始,优惠幅度逐级递增,每增加一分优惠1BP,最大优惠不超过25BP。其特点是操作简单,广大中小企业均可适用。银行会将企业的碳绩效纳入风险管理参考,根据碳绩效调整客户贷款利率。”
“在‘双碳’背景下,制造企业将面临如何进行低碳转型的问题。他们一方面要维持正常的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要投入额外的资金,围绕碳减排目标进行节能改造。”深摩登时代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毛告诉记者。
据深圳市人民银行介绍,“碳减排贷款”是人民银行深圳分行在辖内金融机构指导下,围绕深圳企业碳账户开发的一种新型信贷服务模式。银行将深圳地方征信平台提供的企业碳账户评级报告信息纳入信贷审批、贷款定价、风险管理等流程,对绿色低碳、碳减排效果显著的企业,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抵质押方式等方面给予差异化优惠。通过将贷款利率与企业减排效果等指标挂钩,有助于企业碳减排的精细“定价”,精准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据了解,截至目前,深圳首批已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广州银行、深圳农商行、微众银行等8家银行推出“碳减排贷款”业务产品,为8家企业提供授信共计3.1亿元。
近年来,深圳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近40%。
“但是,我们也关注到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碳核算困难,成本高,绿色属性识别困难,绿色金融支持的精准度有待提高,绿色金融发展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这是我们推出深圳‘减碳贷款’的起点。”
此外,在碳账户方面,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会同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指导深圳市地方征信平台、深圳市绿金委等机构,依托深圳先进的金融科技和成熟的数据基础设施,发起建立了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的企业碳账户体系。在此基础上,“碳减排贷款”系列产品也迈出了金融应用的重要一步,贷款利率可与企业减排效果等指标精细挂钩。“减碳贷”构建了“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绿色金融服务生态圈,是将碳减排激励转化为融资成本有效性的全新尝试,真正实现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碳金融服务模式。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减碳贷”是绿色金融在信贷产品上的创新,也是企业碳账户的具体应用。本质上是将企业减碳列为贷款审批流程,对减碳效果显著的企业在利率、期限、额度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支持。作为一种金融服务创新,商业银行推出个人和企业碳账户,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将金融服务与用户行为挂钩,不仅有助于在全社会推广绿色低碳的理念,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自身金融服务场景,拓展新兴领域金融业务,增强现有用户粘性,获取新用户。
董希淼认为,推行“减碳贷款”有助于商业银行做好绿色金融。然而,“碳减排贷款”的大规模发展面临着碳核算难、企业成本高等挑战。
董希淼强调,长期来看,我国还可以探索引入个人碳配额,给每个公民分配一定数量的碳排放权,作为个人碳排放配额储存在个人碳账户中。个人在购买汽油等能源时会扣除碳配额,未使用的碳配额可以利用碳账户自由交易,从而实现强制减排市场、自愿减排市场和碳包容性交易市场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