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下一座万亿之城?先向“前辈们”取经
随着强省的突破,万亿城市的主战场终于落到了非省会城市。常州、烟台、唐山都是未来两年“升级”的热门选项。
洛阳作为曾经的“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之一,这几年被“小兄弟”赶超,经济总量在5000亿区间徘徊了四年。相比之前“雄心勃勃”的2025年经济总量超万亿的目标,留给洛阳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近日,洛阳* *政研室发布调研报告称,为加快洛阳实现万亿经济总量目标,* *政研室从过去10年经济总量从5000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左右的13个城市中,选择南通、合肥、长沙、泉州、常州进行专题调研,学习借鉴他们在迈向万亿GDP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
【/h/】看到一个曾经实力相当,甚至不如洛阳的城市,如今成为学习和追赶的对象,洛阳离万亿目标还有多远?你从兄弟城市拿回了哪些经典?
首先看差距
2023年,已经封闭一年的“万亿俱乐部”有望迎来两位新成员,常州和烟台。其背后,唐山、徐州、大连、温州四个准万亿城市也将在未来几年内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6个准万亿城市无一例外全部来自沿海省份,仅江苏、山东、浙江三省就占据了四席。随着这些城市的推进,江苏将以5万亿城市领跑全国,广东4个城市位居第二,山东和浙江并列3个城市。
相比之下,同属于GDP前五的河南,依然只是郑州的万亿城市,断层明显。也就是说,河南急需培养一支新的“万亿后备军”。
其中,GDP仅次于郑州,定位为副中心的洛阳无疑被寄予厚望。
早在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就明确提出,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要锚定万亿经济总量目标。
此后,洛阳也在多个规划文件中明确目标: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
然而,近年来,洛阳的经济发展一个接一个地陷入停滞,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难度极大。从“走出去”中学习,或许能打开一些新的思路。
为什么学习对象是南通、合肥、常州、长沙、泉州?
根据洛阳政研室发布的《关于洛阳加快实现万亿级经济总量目标若干关键问题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从13个城市中选择上述5个城市,是“综合考虑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的结果。
从经济走势来看,这五个城市的经济总量从5000亿增长到一万亿左右,合肥和长沙用了6年,南通、泉州和常州用了7年。
如果2019年洛阳GDP迈上5000亿台阶,需要6年时间完成计划,跃升至万亿,与上述5个城市非常接近。
回过头来看,这五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一度与洛阳不相上下,甚至不如洛阳,但在过去的20年里,它们完成了赶超,将洛阳远远甩在身后。
比如合肥。2003年,合肥和洛阳的GDP分别为484.96亿元和686.2亿元,洛阳领先优势超过200亿元。到2022年,合肥GDP已经突破万亿,达到1.2万亿,但洛阳还停留在5600多亿,经济总量还不到合肥的一半。
再比如,2012年洛阳和常州的GDP差距是900多亿元,到2022年已经扩大到近4000亿元,短短十年翻了两番多。
二、找“坐标”
从曾经的平等到现在的实力悬殊。发展差距的背后,有值得洛阳反思和学习的进步空。
洛阳通过调查研究,从几个兄弟城市学到了什么?
从调研报告的内容来看,五个城市的体验涉及产业、科技、人口、文化旅游、消费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新想法。
比如报告中多次提到“产业分工”、“协同”、“互补”等字眼,颇有“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河南看洛阳”之意。
此前有专家分析,正在艰难转型的洛阳,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集群,尚需时日。“靠一个城市单打独斗是不够的,要与周边城市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实现跨区域合作,谋求集团化发展。”
另一个重要背景是,就在一个月前,河南正式公布了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并于近日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使郑州都市圈成为全国第10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与其他国家都市圈不同的是,郑州都市圈的规划提出了“主辅协调”的新格局,将郑州和洛阳分别确定为两个中心城市。这显然也意味着洛阳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图片来源:河南省国土空规划(2021-2035)(公开版)。
根据预测,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将出现两极分化,70%以上的新动能将出现在都市圈和城市群。
纵观南通、常州、东莞、佛山等城市的万亿GDP跨越路径,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区域产业分工中找准自身定位,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成为其承接中心城市资源溢出的关键。
这也是洛阳目前面临的难题。
调查报告直言,在区域两极分化的大趋势下,洛阳作为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正面临着资源持续外流、发展边缘化的风险。“如果找不到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正确路径,未来发展将面临极大的被动。”
作为“副中心”,洛阳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坐标?
根据公开报道,加快郑州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进分工合作,提高都市圈产业发展质量。
报告建议与周边城市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具体来说,以洛阳“四新一装备”等重点发展产业为基础,与郑州、Xi安都市圈建立了功能互补、产业错位的分工体系。
例如,郑州和Xi安都计划建设国家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预计到2025年产能将超过200万辆。在此背景下,洛阳可以在动力电池、铝车身、汽车工程塑料、功率半导体等领域与之匹配。,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第三,打破“瓶颈”
研究报告中的另一个词是“人口”,在整篇文章中被提到了52次。这背后隐藏着洛阳不得不直面的真正挑战——人口和人才的流失。
都市圈和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资源溢出和虹吸效应往往并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人口的吸引力更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结果显示,2020年河南净流出人口将达到1483万人,是全国净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洛阳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2019年5月,洛阳市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018年洛阳净流出人口24.82万人,官方首次确认洛阳为净流出城市。
从总人口来说,洛阳的经济总量在全省排第二,常住人口只排第五,还不如南阳、周口、商丘。
2022年,洛阳常住人口707.9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相比之下,合肥和长沙的人口增长都超过了15万,而郑州则增加了8.6万。
在全省范围内,2012-2022年的十年间,郑州常住人口占比从9.9%提升到13%,提升了3个多百分点;洛阳从7%提高到7.2%,仅提高了0.2个百分点。
更关键的是,人口流失和人口增长乏力的结合会带来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
研究报告提醒,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的日益突出,预计洛阳劳动力人口比例将继续下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人口流入,抑制人口流出,将导致人口结构进一步失衡,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数据显示,洛阳市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六普的67.7%下降到七普的60.84%,七普占比及其十年降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点也是洛阳五个学习对象中值得借鉴的。
比如南通继续实施南通人口“全方位人才归雁”计划,推进沪苏“三个一百”工程,全方位承接沪苏优质人才资源。2017年以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高,“出去坐火车,回来坐卡车”的人才流失局面得到扭转。
更进一步,这13万亿城市在过去的十年里,在放开落户门槛、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常住人口平均增速达到16.5%,不仅显著高于全国人口增速,也跑赢其所在省份和城市群的人口增速。
就在最近,洛阳人才集团揭牌,希望通过市场化管理,突破体制束缚,实现人力资源的调配、整合、优化,进而打破区域人才引进的瓶颈。
用当地媒体的话说,就是让人才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