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最大的悲哀
目前,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正在进入发展范式的转型期。在经历了近几年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后,正处于重塑的关键阶段,在明确节奏、市场因素、机构管理重心等各个方面都开始换挡,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由于市场信心不足,gp陷入了筹资、退出、投资的两难境地。
一位朋友无奈地说:“如今的一级市场如履薄冰,整个行业死气沉沉,没项目没钱没人接手,陷入了死循环。”
今年GP的首要目标似乎是“活下去第一”。
我想拿引导基金的钱,但是赚不回来。
今年以来,GP募资进展甚微,募资与退出的捆绑越来越强。只有存在退出,才能募资,项目先落地,满足引导资金回流投诉的诉求,LP才可以谈。
有人感叹:“一级市场最大的悲哀就是GP想筹集引导基金的资金,但是手里没有合适的项目。”
过去十年,一级市场由金融、实业、金融机构等市场化资金主导。那个时候,市场从来不缺少收益的神话。在以Pre-IPO为主要策略的短期快速投资模式下,诞生了一批“独角兽”,市场化的LP投资迅速飙升;十年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重点投资轨迹从互联网转向半导体、新能源等新的优质生产力方向。LP投资越来越难,资本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化LP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近80%的政策性LP。
如今一级市场的资金类型已经转变为以政策性LP和产业资本为主。与2015年同期相比,成都和广州的政策LP今年以来一直位居榜首,可以观察到市政政策LP正在大力布局股权投资领域。
以前市场遍地黄金,总公司集资一般都很顺利。GP对有明确投资需求的引导基金不感兴趣。如今,市场化基金进一步萎缩,而政策性LP的比例持续上升。
近两年,数百亿、数千亿的引导基金频频设立,引导基金的规模和占比也在持续上升。只是最近,福建、广东、黑龙江、安徽、浙江、湖南等地的引导基金纷纷宣布招聘GP。
一方面,市场化资金越来越少,投资越来越谨慎。另一方面,政策性LP逐渐成为主导,GP募资和政策性LP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IR下沉县”的筹款备受关注。虽然整体匹配度其实是有限的,但是为了生存,越来越多的全科医生把诚意投入到了地方政府,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因为成熟的产业基础和发达的经济,gp更愿意从热门地区拿资金。
一个IR评价热门的区域引导基金:“机构多,坑少,钱难拿”。
以前不愿意拿引导基金的钱,现在连总公司都找引导基金。然而遗憾的是,适合本地落地的项目非常有限。
政府招商力度加强,获得引导基金的GP压力进一步增强。
去年,很多地方引导基金资助的gp频繁前往二三线城市,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引进项目,完成自己的投资目标。
【/h/]一位投资人朋友经常调侃自己:“要么去市县看项目,要么在找项目的路上”。
即使每天出差看项目,招商引资,还是很难完成投资回报。
有机构坦言:“今天市场最大的悲哀就是GP想把引导基金的钱拿走,却赚不回来。”
GP处于无限循环中。
这是一个无限循环。
2023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悲观的声音从未停止。从筹款到投资再到退出,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FOFWEEKLY数据显示,一季度机构LP投资节奏放缓。在投资方面,投资机构的出手次数也进一步下降。
受竞争激烈、募资受挫等因素影响,机构投资节奏越来越谨慎。投资方面,一方面市场环境不乐观,机构整体投资较为谨慎。另一方面,找到好的高质量的项目很难,发掘有价值的项目更难。
没有好的项目,匹配引导基金的投诉会比较困难。
安IR坦言:“产业生态匹配竞争很大,各地主营产业差别不大,进一步加剧了再投资的难度。”
一个投资人说:“没有项目,没有钱,没有人接手,GP陷入死循环”。
过去虽然筹款困难,但还是有进步的。新基金募集后,老股暂时接手,缓解了一些压力。现在,机构筹款进展甚微,筹款越来越强烈地与退出捆绑在一起。只有存在退出,才能募资,项目先落地,才能满足引导资金回流投诉的诉求,然后才能谈LP。
过去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目前,一级市场的痛苦仍在继续,困惑在从业者中蔓延,但在寒冬中仍有一些积极的信号释放出来。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越来越多的政策出台,引导患者资金入市,支持并购、S基金等多元化退出方式,给创投行业发展带来信心。
结论
面对重塑的一级市场,对于GP来说,痛苦还会继续,但估值会逐渐趋于理性。市场整体进入调整期,周期性冲击中会有很多价值机会。如何抓住内生修复的换挡周期,在行业的出清洗牌中抢占先机,广药需要首先适应行业换挡的全新环境,更准确地认识和发现新的优质生产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