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13倍增长,又一黑马GP诞生
市场化人民币盲池基金首期规模超9亿。
这是一家没听过的新机构,2023年募资遇冷时交出了成绩单。机构名称为超熙资本。
行业上去了,各家的竞争力有时候也不清楚。但是在下行期,我们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说是有一些差异化的技能值得一看。
先说结论。超熙资本是一家非常“反主流”的投资机构,有很多不寻常的想法和风格,在发展路径和募资管理的各个层面都有充分的体现。例如:
此外,某种程度上,超熙也代表了一批被贴上“产业投资型”标签的投资机构。他们不再是简单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管理机构,而是将产业发展的诉求放在前面,与产业方紧密团结,实现产业发展与投资回报双赢的外部合作伙伴。
一七个月,融资9亿。
超熙第一只人民币基金9亿多,是超募的结果。
据悉,基金初期规模为5-6亿元,仅考虑行业LP。这期间不断有市场化的LP寻求投资,综合考虑后最终规模定在9亿左右。
首通LP既是产业投资人,又是机构老LP,表现出高度的配合。最终的LP中,产业投资方超过半数,体现出鲜明的“产投”色彩,包括京泰富(科技控股股东)、赏识投资、迈威股份、李、天齐股份、远洋电气等一批新能源、半导体产业集团。LP的另一半是母基金和国资平台,包括苏州基金、建发新兴投资、上海科技创新基金、苏州高辛阳光汇理母基金、新尚资本、四川普信等,可以算是优质的市场化机构LP。
坦率地说,首只人民币基金,尤其是LP现在避免的盲池,在当前募集年度达到这个规模,是一个很好的诉求,但更抢眼的是速度,或者说流动性。
据悉,朝夕初期基金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第一次清仓,7个月就完成了最后一次清仓。投资进度也很快,预计年底前全部投入。与此同时,朝鲜和希腊已经开始募集下一只人民币基金和第一只美元基金。
第一期基金将投资于两大方向,即新能源和电子半导体。赛道将围绕光伏、储能、氢能、汽车电子、新能源电力电子进行细分,以早期投资为主。其中70%左右的资金将投入到中前期,剩下的30%用于提高所投项目的质量。
这个布局包括了目前“唯二”中最火的赛道,但超熙并不是风口导向的基金。核心团队深耕以上两个行业十几年,今天的势能也算是积累了。
创始人刘杰之前在投行工作多年,一直专注于新能源和电子半导体两个行业。处理过上市公司并购、回归a股等复杂的资本运作案例,与头部行业的玩家展开业务合作,在产业和资本上也算是深耕。
目前朝希团队大概有30人,其中20多人是投资团队,其余都是中后台人员。没有单独的投后团队。
第二,高度务实
如前所述,超熙创业的“开放模式”是产业并购。从表面上看,这并不是目前最被LP看好的产地。
但具体来说,虽然团队是非行业背景,但通过多年的全链条并购、控股、出售多家企业的经验,积累了深入的行业资源和行业理解。与投资“少数股权”的VC相比,这类投资人通常在认知差、人脉差、资源差方面有更深的积累,有更强的资源整合和调整力。
朝熙资本成立于2015年,机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21年之前,该组织主要关注产业并购。期间控股管理了包括东南亚最大的光伏企业越南光伏在内的多家新能源企业,并成功出售给隆基。它还领导并参与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半导体M&A项目之一的投资,即收购和重组安石半导体。
但随着疫情爆发,海外控股项目受到影响,团队判断系统性并购机会减少。2021年机构股权投资主要集中在专项基金上,然后2023年出于投资效率的考虑推出了第一只人民币基金,但更多的是“主基金”的概念,而不是简单的“盲池”。
事实上,无论CVC还是与行业互动紧密的投资机构,通常都没有项目。核心问题是如何锁定值得投资的项目。
产业并购中诞生的超Xi,在资金募集、投资、退出等方面与主流VC完全不同,有自己的特点。
先说投资。在寻源环节,这家机构呈现出一种“贴地”的勤奋。扎金实业控股并购十几年了。用创始人的话说,已经完成了行业领先网络的构建,覆盖了各大产业集团的多层节点,从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到高管、业务负责人,很多也是超熙的“产业合伙人”。目前投资团队由20多人组成,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花在与行业各个层面的高频互动上,也就是“刷信息”,从而形成了一套脱离行业,以神的视角稍微更新的“行业信息系统”。加上多年的行业认知,从而形成独立的行业判断。
说到销售,机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主义。不要撒网,不要投遥远的未来,只关注“转折点”的机会。
新能源和半导体属于制造业,这类行业的“拐点”机会通常是在水下创造的。比如工业端拆分业务,或者新业务在0到1的阶段完成,在1到10的阶段即将开始,都属于比较常见的投资窗口,对应的融资轮次通常在A轮左右。
现阶段超熙的项目大部分都是投股,而且往往是高股比,独家投资。典型的案例,比如海晨储能,也是目前对朝喜最有收获的案例。朝夕领投A轮投资,并在后续几轮增加投资,总投资超过3亿元。曾是海辰储能最大的外部投资方。对于一个新机构来说,这一枪无疑是重仓。
今年7月,海晨储能完成45亿C轮融资,估值一度达到300亿元。即使后来估值有所波动,但还是足够早的投入了。与最初投资相比,企业估值增长了13倍以上。
【/h/】在产业投资时代,前期获得足够高的股比甚至单笔投资显然是不够的。拥有多年工业经验的晁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用创始人刘杰的话来说,机构可以扮演“副董事长”的角色,帮助企业进入核心行业的玩家圈,帮助不完善的早期企业补短板,用自身的经验、资源、精力换取合理的投资价格,从提升认知、制定战略、商讨战术、落地执行,从团队建设、供应链优化到市场资源导入,在企业步入正轨后享受估值增长。
比如朝夕透露,某公司剥离了一项资产,品牌不错但其他因素略差,尚未盈利。超熙与实际控制人一起重新制定战略,组建新的管理团队,以相对便宜的估值补短板、增资。之后公司开始业务增长,实现大幅盈利,并开始以更高的估值进行增资,朝喜的持有价值也相应增加。
这种非标准化、重负荷的玩法,决定了它很难批量复制或者快速提升数量。所以朝希在规模上相对克制,基金的规模由资产量决定,和先上规模再投资赛道的玩法正好相反。另外,机构并不单独设置投后,而是由投资团队执行,这也是很多VC“再投资”操作的反面。
在市场火爆的时候,VC/PE一度出现“掉队”的趋势。一些机构将“投后服务”作为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被投企业,配置大量专门人员开展包括PR/GR/IR、招聘、税务、合规、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服务”,有的机构甚至拥有两倍以上的投后团队。
以中后台业务为主的投后服务对投资业务有多大好处?还是只是一个服务于筹款和品牌的成本中心,一个LP和企业认为“看起来很棒”的摆设?多年来争议从未断过。
晁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刘杰坦言,一方面是他们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制造业的产业方高度务实。传统的投后事项很难满足产业方发展的痛点。他们需要的是对商业有价值的想法,而这样的商业判断可以而且只能由投资团队做出。这很符合上面提到的“副董事长”的角色,除了开发项目,还能更准确地把握退出时间。相应的,潮溪的投资者数量也比较多。
务实的风格还体现在退出环节。在刘杰的哲学里,他从来没有打算“从头到尾吃一条鱼”,只是覆盖了高成长的曲线。过了这个阶段,他开始退出,不爱战争,也不执着于IPO。截至目前,大部分朝希项目都是交替轮次退出,平均退出期为一年半,每个项目平均收益5-6倍,IRR在200%左右。目前的基金周期也短于市场平均水平,投资期为3年,退出期为4年。
在这种打法下,首只基金的回报倍数有望达到5-6倍,如果最终实现的话,远好于市场平均表现。
第三,“外脑”
这几年所谓“产业投资机构”的兴起,在我看来,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对于产业端,尤其是近几年受市场环境和政策助推的行业,如新能源、硬科技等,正处于快速发展、变革、迭代的过程中。即使是大企业或者排名第一的公司,在组织架构、自身精力、视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合作的局面,开门做生意,借用可以借用的力量,是明智之举。
这步棋在于投资的形式,就是围绕主业充分发挥投资的功能,包括战略投资、CVC、定向LP。所以,我们总能看到,机构的LP阵容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LP打着“产业投资”的标签,颇有点“俱乐部交易”的味道。
这背后的逻辑是,一个聪明的“外部大脑”或“外部战略部门”会用几千万或几十亿美元的投入换来,三方独立视角带来的洞察,再加上投资的手段,帮助工业局的人适度抽离,跟上变化,提早占领好的利基。投资回报小,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辅助了主业。为什么不呢?
这是新行业的需求给投资机构带来的新机遇。但不同于以往整体高速增长下的掐果机会,而是放在产业板块上,与产业方配合好,获得回报的投资机会。
VC是与成长相关的业务。在这种背景下,双方可以实现双赢。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到这碗饭,这对投资机构的能力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上一层楼,这也是行业现实所迫的投资业务“流程重组”。即投资机构从一开始就跳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导向,而是从产业生态的角度进行投资布局,为产业LP提供新思路,而不是简单的财务受托关系。这背后还有一个隐藏的趋势——一部分投资逐渐从一个独立的财富管理行业下沉为一个行业,开始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脱虚向实”。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资本与产业的“共存”还将持续,包括超熙资本等机构的未来表现,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