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不能没有这些岛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第五次来到山东半岛北部,眺望秦始皇曾看透的大海。
他没有见到仙女岛,也没有第一次见到他派来的方士。但我身边的新方士还在说蓬莱仙境的故事。祈求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只能下令在此建城,取名“蓬莱”,以解内心的遗憾。
这是最早见于唐代政治书《通典》的故事。是否属实仍有争议。但毫无疑问,秦煌和吴晗都对山东半岛情有独钟,坚信茫茫大海上有神仙居住的岛屿。
抛开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不谈,他们至少说对了一件事:山东半岛上确实散布着许多岛屿,每个岛屿都扮演着鲜为人知的角色。
比如烟台外海的崆峒群岛,是市民逃离城市喧嚣的天堂(下图:谷歌地球)▼
山东千岛
山东半岛就像是中国东部刺向黄海渤海的一把利剑,直插大海。而且这把剑一波三折,给山东带来了很长的海岸线,总长3000多公里。
这是一个海陆兼备的省份,沿海的开放和内陆的厚重并存(请横向浏览,山东省全图)▼
漫长的海岸线意味着与海洋的大量接触,也意味着会有相关的陆地深入海洋,因为海水阻隔而成为岛屿。据统计,山东有大大小小500多个岛屿,一周的长度可以覆盖半个海岸线。
但是山东的岛屿,就像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数不胜数。
青岛、黄岛、红岛、脉脉岛,哪个才是真正的岛(下图:谷歌地球)▼
中国海洋大学的徐莹莹梳理了唐代以来地理书籍中对山东沿海岛屿的统计,发现直到唐代,当地人对岛屿的认识还很粗略。《新唐书·地理志》中出现的山东岛屿只有五个:大榭岛、龟岛、辛岛、莫岛、道虎岛。
唐朝十路最右侧可以找到大榭岛,但是古人测绘水平有限,直接把山东半岛抹掉了▼
这些岛屿位于今天蓬莱东北的海域。当时人们只探索了这些岛屿,可能与求仙活动有一定联系。这个数字,直到北宋《太平宇宙》一书,依然没有变化。
直到清代,人们对山东沿海岛屿的认识才有了质的提高。山东通志记载了83个岛屿。而写于道光年间的《海疆史志》,则将这一数字推至105处,认为其中25处是“海上最重要的地方”。
康熙年间,地图精确多了(图:故宫全景)▼
即使在近代,国家多次组织的统计工作也一直在不断更新山东的岛屿数量,从80年代的304个到现在的320多个*,这也反映了山东岛屿数量确认的难度。在古代,让现代研究者感到压力的岛屿计数工作,确实很难准确完成。
*虎嗅注:这里仅指“山东半岛一带的岛屿”;2013年5月,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公布的《山东省海岛保护规划》数据显示,山东省管辖海域共有海岛589个,其中无居民海岛557个(即文末提到的招募岛主计划)。
无人居住的岩石岛,即使面积不小,而且位于海边,在古代也很难精确绘制地图(图片:google earth)▼
明清和唐宋在岛屿统计数量上的巨大差异,其实是海洋压力增大的结果。
元朝以来,造船技术的提高,让日本船只有了运兵的机会,对中国沿海构成了威胁。尤其是今天的蓬莱和烟台,是朝鲜和日本的交通要道,这当然对追求稳定的明成祖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事实上,为了防备洪武时期开始骚扰山东沿海的倭寇,明代山东半岛的卫生站系统高度发达。明初有莱州卫生所、登州卫生所、宁海卫生所、阿哈瓦卫生所、成山卫生所等大型卫生所,密度高于山东半岛其他任何地方。
而为了增加这些卫生中心的反应速度和反击能力,山东沿海的那些岛屿就成了必要的前哨板块。
大明卫星屋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尤其是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半岛东部。
为了让岛屿发挥更大的作用,历代统治者也对岛屿的发展做了很多安排。明朝初年,倭寇密集,海禁甚严,岛上居民全部迁到蓬莱县。康熙中期,局势稳定后,组织内陆居民迁往上海岛。这些人当然要按规定纳税。开发海岛成为清代山东扩大税基的一种思路。
但是选择开发什么样的岛屿,还是一个难题。
一个石头和沙子的世界
地质上,山东沿海有基岩岛和沙岛两种岛屿,它们的形成、分布和利用价值有很大差异。
基岩岛是经过多次地质活动形成的沿海岛屿。从岩石性质来说,这些岛屿在大川半岛有着相同的本体,海岸线蜿蜒曲折,沙滩狭窄,岛上还能看到被海浪冲刷出来的洞穴。这种岛如果靠近半岛本身,并能在沙洲或人工筑路的条件下与半岛相连,就是最有价值的陆连岛。
这类岛屿往往深入大海,可以为港口建设提供优质的深水岸线资源。中国援建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位于一个典型的陆连岛上。
山东最具代表性的鹿连岛是烟台的芝罘岛。在现代人利用土木工程使岛屿与半岛牢固、完全相连之前,古人要等退潮后才能沿着沙洲走到芝罘岛。像这样自然形成的岛屿在现代海洋经济中是无价的。
可以成为天然的航运港口,也可以作为造船和渔业基地。其实现在芝罘岛东部和烟台主城区所围成的芝罘湾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而那些比较近的,可以串联的,就是岛。山东只有一个群岛——庙岛群岛,位于今蓬莱区北部,总面积52.8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险要,扼住了渤海港口主航道的咽喉▼
康熙年间,周边失地农民涌向可开发岛屿,岛屿很快得到开发。其中,南边的一个岛靠近蓬莱,地势平坦,是最早开发的。当地岛民还在岛上修复了一座存在于宋代的仙影宫(龙女庙),为来往船只提供避风港和宗教服务。长此以往,到了光绪年间,这个岛在船民的口耳相传中变成了庙岛。其周围的几个相关岛屿在地理上被称为庙岛群岛。
不过,庙岛显然不是群岛中最重要的一个。在其东侧,巨大的南北长山岛是这个地理小板块的核心,由一座跨海大桥连接。
可惜这个长岛没有冰茶,只有鱼干。靠海吃饭,抓鱼是长岛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是,长岛对山东沿海经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整个筹办洋务的经过来看,这个群岛是山东半岛参与渤海沿海贸易的中间路线。满载山东货物的商船从蓬莱出发,向北经过庙岛群岛,便可进入北方最重要的商埠天津和辽东半岛南部。后来山东人参加了东征,走海路的也在庙岛群岛休整后进入东北。
妙岛群岛去关东的大致路线示意图位于C位置▼
另一个岛,沙岛,没有这么优越的自然条件。这类岛屿一般由河流冲积物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黄河尾闾附近,在山东最北的老黄河口最为常见。因为是泥沙冲积的产物,这种岛往往海拔不高,但面积很大——当然,它的面积很容易受到河口摆动和海水波动的影响。该岛主要由沙子和贝壳组成,没有营养价值,只能作为景点开发,不适合人类耕种和生活。
今天的黄河口是无棣老黄河口以南(黄河三角洲的河口,图片:共生地球)▼
各种各样的岛屿点缀着山东沿海的陆地版图,也在今天的山东发挥着作用。
有人的地方就有船。
最具开发价值的基岩岛往往具有深入海底、地形崎岖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使得这个岛在现代有两个重要的应用价值,一个是海产品生产,一个是旅游景观。
山东地跨黄渤海,黄渤海渔场是我国最重要的渔场之一。山东有生产海鲜的独特条件。特别是岛的周围,有长长的浅滩和暗礁,为鱼类提供了天然的生存空空间和觅食区,渔业资源甚至比半岛近海还要好。
位于黄海之外的竹茶岛以出产高品质海鲜而闻名(下图:谷歌地球)▼
而从捕捞到人工可控范围,就是海水养殖业。山东岛周边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立体养殖技术,即上层水域养殖紫菜、海带等藻类,中层水域养殖贝类,底层水域养殖沉水海参,这样可以一次性实现立体收获,增加渔民收入,同时也可以充分食用国家的水产品。
海岛的旅游价值当然不差。由于山东群岛开发较早,历史记载较多,许多岛屿至今还保留着古文化遗址进行旅游开发。如威海东侧的刘公岛,曾是北洋水师驻地,至今仍有提督府、水师学堂、炮台遗址,极具旅游教育价值。
当然,现在人们出行主要是为了缓解日常生活压力,像甲午战争、田横五百壮士这样的海岛文化题材还是略重的。岛上不同于陆地的自然景观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动力。像青岛灵山岛这种奇峰怪石的岛屿现在很受欢迎。
但是,无论是发展岛民水产养殖还是海岛旅游,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交通。只有在岛上生活过的人才知道在远离陆地的岛上生活有多艰难。从远处看,当陆地上家家户户都有电有水的时候,他们的村子还是一片漆黑,一周只能等一次轮渡靠岸。不是每个人都能安全接受这种心理落差。
当然也有勇士,比如守护着山东沿海最南端岛屿——千里岩(千里岩远离大陆,距离陆地最近点47.7km,距离青岛主城区100km以上)的监测员。岛上常年只有三个人值班,补给船曾经三个月来一次,连水果蔬菜都不能保证。虽然岛上条件有所改善,但长期与世隔绝,只通过补给船与外界联系,还是很困难的。
人们敬佩这样忠于职守的战士,但也希望这样的战士能过上这样艰苦的生活。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山东省启动了庞大的陆岛交通计划,逐步实现3000人以上、1000人以上、500人以上的岛民出行、工作方便,让滞留在孤岛上的渔民有更多接触陆地的机会。
吉米亚港每天的定期轮渡是灵山岛的生命线(下图:谷歌地球)▼
最终的目的,当然是保证有居民的地方就有船,让岛与大陆的距离不再遥远。
一座岛屿就像一座围城。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来。2013年,山东省为想进来的人准备了新政策,为500多个无人岛招募岛主。想当岛主的土豪可以参与海岛使用权拍卖,拥有最长50年的海岛开发权。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建岛和供电供水成本较高,开发一个岛可能要上亿,而且未来还需要日常维护和折旧。也许这个计划只适合那些真正的土豪去岛上参观自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