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弟:真正把金融资源用在刀刃上,避免打着科技金融的旗号无序发展
界面新闻记者|曾杨林
“今年10月召开的* *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科技和金融放在五大文章之首。刚刚召开的* *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明年九大任务之首,既体现了党* *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新的历史使命。”12月24日,在中国财富50强论坛2023年年会上,中国财富50强论坛理事、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原首席检察官王朝弟发表了主题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演讲。
王朝弟指出,当前科技金融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科技与金融逻辑协调的文化。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快速迭代、收益不确定的特点,这对金融业践行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与收益难以平衡,尤其是信贷资金难以做到以固定收益为回报的高风险高收益;当期和长期难以平衡,科技创新回报周期长的主导模式不能满足金融机构短期理财的要求;激励和约束很难平衡,很多科技型企业不具备足够的风险缓释条件。需要在鼓励信贷供应、实施尽职调查豁免和防止道德风险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第二,科技与金融的供需结构匹配。我国融资结构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科技易资金需求不能很好满足。还有以下问题:钱多钱少。市场上不缺资金和本金。比如,风险投资作为股权投资的重要形式,还不成熟,作用还不充分;耐心资本不足,长期资本形成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期投资的理念有待巩固。中长期银行贷款占比有待提高,保险业长短期投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科技和金融领域;前期投入不够。特别是对种子期或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大。
第三,科技与金融的服务能力适配。科技创新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金融机构需要下大力气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加强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品研发有待加强,针对不同成长周期、不同行业轨迹的科技企业专业化金融产品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风险机制有待优化,不同于传统的财务风险识别,高度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和定价模型尚未完全成熟;第三,专业能力有待提高。金融机构的专门管理机制和专门运营团队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四,科技与金融的扶持政策融合。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近年来,支持科技和金融的措施很多,但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有待加强。
一方面,金融与财税、产业、科技政策的衔接有待加强,特别是对于一些颠覆性、前沿性的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需要加强跨部门的政策协调。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技术和金融政策也需要协调。如何发挥股权、债券、信用、保险之间的联动效应,仍需不断探索,尤其是如何加强“一行一局一会”之间的政策协调。
对此,王朝弟表示,发展科技金融也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防止科技金融泛化,真正把金融资源用在刀刃上,避免打着科技金融的旗号无序发展;二是防止放松风险管控,要坚持风险控制,合规优先,坚决守住风险底线;第三,防止标准的简单应用,区分科技型企业和一般企业,更加关注技术价值和未来成长性,构建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技术和财务管理机制。